發揮科技優勢 助力鄉村振興

自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以來,廣西科學院守正篤實,久久為功,以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示范區為載體,引導優勢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匯聚,大膽探索科技強農、綠色惠農、農民增收之路,取得顯著成效。
建農村幫扶新載體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2021年,廣西科學院以科技創新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切入點,主動作為,搶抓機遇,在南寧、桂林、賀州、崇左等地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示范區,推廣應用中草藥生態立體種植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現代漁業養殖技術和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等,實施林下種植治理石漠化、桉樹生態營林等重點項目,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帶動當地鄉村振興事業發展。
周曉果博士帶領團隊在在馬山進行金花茶生長調查
周曉果博士帶領創新團隊探索林下種植富農之路,在南寧市馬山縣推廣石漠化治理技術,在恢復植被的同時,套種名貴植物,讓當地農民增收。該團隊採用林下套種新技術,在當地種植金花茶20000株,面積已達1750畝。不僅讓當地群眾感受到山重新綠起來的美好,也讓他們的腰包鼓起來了。該團隊還在憑祥建立了金花茶種質資源圃,金花茶種類已擴充至29種,在保護金花茶的種質資源同時,也為金花茶林下種植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溫遠光專家帶領創新團隊探索生態營林富農之路,採取“低干擾、低投入、低污染、多樹種混交”新技術,推廣桉樹全周期純林生態營林模式和桉樹珍貴樹種混交生態營林模式,有效解決桉樹種植導致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外來植物入侵等嚴重問題,實現營林“高產量、高價值、高效率”,彰顯出生態營林廣闊前景,廣西“十四五”期間將推廣生態營林100萬畝,實現增收節支24億元。
科技特派顯神威 技術智力雙支撐
2021年,廣西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派出38名科技特派員分赴龍勝、平果等地農村,開展農業政策、技術、信息、管理咨詢,充分發揮“傳、幫、帶”示范帶動作用,重點圍繞鄉村主導產業,開展技術培訓、科技講座、田間指導等服務,指導幫助農戶解決生產技術難題。全年累計服務347個村,336個產業(示范)基地,面積達112106畝,實現產值150951萬元,舉行培訓109次,培訓人數達3821人,發放肥料59.95噸,種苗19510株,88斤草種,免費提供獼猴桃花粉200克,蘿卜種子15包,枝剪等工具30套,農藥88瓶果袋18袋,防虫黃板100張,發放培訓資料2506份。
植物所主導研發的人工誘導植被恢復技術體系,形成以火龍果種植為主的特色生態產業模式,成為科技部向全國岩溶石漠化地區推廣的“果化模式”
李先琨研究員帶領創新團隊以百色市平果縣果化鎮龍何屯為中心,對石漠化治理和石山地區的生態恢復進行多年研究,主導構建人工誘導植被恢復的技術體系,形成了以火龍果種植為主的特色生態產業,成為科技部向全國岩溶石漠化區推廣的“果化模式”,造福一方。
李潔維研究員帶領團隊在龍勝為當地農戶進行獼猴桃春季管理技術培訓
李潔維研究員帶領創新團隊篩選出一批適合廣西生態環境發展的優良品種,先后在龍勝、資源、臨桂、灌陽、靈川、樂業、南丹、羅城、宜州等10多個縣(區)建設標准化種植示范基地,向果農傳授獼猴桃先進適用新技術,推介新品種,幫助果農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總結出一套以健康苗木繁育、高空引蔓整形、人工噴霧授粉、主要病虫害防控等技術為核心的獼猴桃高效效栽培技術體系,輻射帶動全區獼猴桃產業高質量發展。該團隊在摸清廣西獼猴桃野生資源分布與蘊藏量基礎之上,還建立了華南地區最大的獼猴桃種質資源圃。
正是這些堅守在科技特派員崗位的科研人員,用自己的技術和智慧承載著農村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希望,用科技為少數民族地區灌溉出幸福美滿的果實。
來源:廣西科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