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聚焦2022年鄉村振興·廣西>>廣西高校助力鄉村振興展播

北部灣大學:做好蝦、蟹、鱟三篇文章 打造高質量發展“藍色引擎”     

2022年08月10日12:01 |
小字號

2016年以來,北部灣大學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科研團隊的組建與科技特派員的選派,做好蝦、蟹、鱟三篇文章,打造高質量發展“藍色引擎”,把廣西北部灣沿海三市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讓貧困群眾真正實現脫貧。

北部灣大學韓峻峰書記到欽南區青龍村了解村集體經濟及脫貧戶產業發展情況。

北部灣大學領導到欽南區青龍村了解村集體經濟及脫貧戶產業發展情況。

(一)蝦

廣西擁有良好的海水養殖先天條件,是傳統的對蝦養殖大省,養殖總產量和養殖面積在全國名列前茅,但養殖的方式和技術卻相對落后。相同品種的對蝦,廣西養殖售價比珠三角等發達地區低1000-2000元每畝不等。為改變這一種落后面貌,學校派出以方懷義講師為帶頭人的科研團隊進行研究探索。

北部灣大學方懷義科研團隊在觀察對蝦生長情況。

北部灣大學方懷義科研團隊在觀察對蝦生長情況。

研究團隊“一種凡納濱對蝦固著類纖毛虫疾病的生態治療方法”的專利。2021年10月,學校以20萬元的價格向廣西藍海洋檢測有限公司轉讓專利,僅半年時間就為該公司在養殖魚類疾病防治方面節省漁用藥物開支100多萬元。

團隊研發的“漁業用的水面移動投料裝置”的設備,具有定時投喂、定點投喂、定量投喂的優勢,為養殖戶節省了非常大的生產成本,顯著改善了水質環境。不僅增加了對蝦養殖戶的經濟收入,保護了養殖環境,更增強了廣西沿海三市在鄉村振興路上行穩致遠的信心。

(二)蟹

廖永岩教授團隊與當地行政部門開展“創新北部灣蟹類養殖新技術、科技精准扶貧”的活動。團隊所進行的擬穴青蟹人工育苗、土池育苗研究、擬穴青蟹親蟹抱卵蟹培育研究有效促進了廣西的青蟹育苗和養殖技術發展。

團隊解決了合浦絨螯蟹的育肥、育苗和養殖問題。合浦絨螯蟹是廣西特有的蟹種,僅生存於南流江、欽江、茅嶺江、大風江、北侖河等獨流入海河流。通過脂質營養飼料的強化培育,團隊使合浦絨螯蟹從低質蟹(單隻重量不超2兩,不超過30元/市斤)變成高質肥蟹(60-100元/市斤)。近10年的努力,團隊使山區不值錢的螃蟹,變成了高價值的寶貝,為六萬大山及十萬大山裡的絕對貧困戶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門路。

北部灣大學科研團隊參加中華鱟幼體放流活動。

北部灣大學科研團隊參加中華鱟幼體放流活動。

(三)鱟

關杰耀團隊經過三年多的努力,2018年中華鱟科學放流技術框架在北海市興龍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漁政部門的放流工作中得以實踐,獲主流媒體轉載報道,並在第731期《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專家觀點專欄刊出。2019年“家蠶制備鱟試劑”的成功研發,突破了鱟試劑原料來源唯一性的壁壘,實現鱟C因子無害化傳承,為當前鱟的保護提供了重要解決方案。團隊積極參加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帶領的“護鱟回家”鄉村振興實踐團,肩負起宣傳保護中國鱟的使命,成功解救了171隻鱟(2021年)。

王玉軍團隊通過項目帶動為“穩就業”提供支撐,實現勞動者更高質量的就業。項目“鱟語絲願——基於基因工程的新型鱟試劑生產技術引領者”獲得2020年廣西大學生挑戰杯金獎、全國挑戰杯銅獎。項目組已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站和廣西迎春絲綢有限公司簽訂共建養蠶基地協議,將帶動2個產業:桑蠶種植400人、制藥100人以上就業。后期公司發展壯大,將拓展全國市場。項目“蠶新:新型蠶種助力蠶業振興”獲得2020年廣西大學生挑戰杯金獎。項目通過公司蠶種養殖成蛾並獲取新蠶種,通過加工廠商出售的優質絲織品原材料“絲膠絲”來打開市場,預計未來帶動約1000人就業。

高校是人才、智力、科技的聚集地,是精准扶貧和精准脫貧的生力軍,北部灣大學發揮高校資源特色優勢,把廣西北部灣沿海三市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讓貧困群眾真正實現脫貧,在新時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實現自己的使命與擔當。

來源:北部灣大學

(責編:李敏軍、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