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學:科技賦能 小粉條帶動永富村產業快發展

灌陽縣永富村是桂林理工大學定點幫扶村,位於縣城東部山區,屬“十三五”期間貧困村,於2017年脫貧摘帽。該村水田少,山地多,是當地老百姓祖輩面臨的發展難題。紅薯種植與加工是當地村民的重要傳統和主要經濟來源,但小規模的分散種植、傳統低效的家庭手工作坊無法給貧困戶帶來實質性收益。
學校領導深入永富村,調研指導幫扶產業“永富紅薯粉發展項目”發展。
學校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決定整合農戶資源,組建永富村“永盈紅薯粉產銷專業合作社”,依托學校“鄉村振興研究院”,採用“黨支部+科技特派員+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結對幫扶發展模式。幾年來,學校一面出資金建廠房、買設備,一面出專家教技術、創品牌,幫助永富村大力發展紅薯粉特色產業,力爭把“永富紅薯粉”這一品牌做好做優,為貧困戶帶去持續的增收效益。如今,“永盈紅薯粉產銷專業合作社”已是一家取得營業執照、注冊商標、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合作社,紅薯粉年產量超5萬斤、銷售額近50萬元,年均為貧困戶增收近5000元,被灌陽縣認定為“特色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示范項目”。該產業脫貧攻堅成效受到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看脫貧》直播報道,學校選派該村第一書記李少華榮登中央2台《對話》欄目推廣學校科技幫扶經驗,該案例被區內外主流媒體宣傳報道,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李少華參加中央電視台《對話》欄目“走村直播看脫貧”特別節目,宣傳推介永富紅薯粉及產業促脫貧成效。
因地制宜開展科學調研,打牢“永富紅薯粉”產業的發展基礎
一是把方向,做好產業發展的整體謀劃。學校黨委高度重視永富村紅薯粉特色產業發展,黨委班子成員、分管領導多次帶隊到永富村調研指導,派出專家團隊駐村對土壤、水質等進行全面分析,形成了《灌陽永富村紅薯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深入挖掘紅薯資源的潛在價值,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二是定方案,做好紅薯粉合作社發展的具體模式。針對永富村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在學校的指導下,駐村第一書記結合村情,帶領村民探索出“黨支部+科技特派員+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產業合作社模式,有效提高了紅薯粉產業的帶動力和示范效應。三是勤培訓,做好紅薯粉產銷的技術指導。先后舉辦《紅薯粉制粉設備操作流程與注意事項》標准化技術培訓、現場設備操作示范等培訓13期,培訓人員超500人次,培養了一批紅薯種植技術及紅薯粉生產銷售的“行家裡手”。
學校第一書記登上廣西衛視《第一書記》欄目宣傳永富村紅薯粉產品。
精准發力推進技術創新,提升“永富紅薯粉”產業的發展動能
一是破解技術難題。紅薯粉生產之初,雜質分離、粉漿水泥沙分離等設備技術難題始終影響著紅薯粉的整體質量。“精准扶貧專家工作站”成立后,選派科技專家扎根合作社,通過建立自動化噴淋系統,對生產設備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成功解決了問題,紅薯粉品質顯著提升,順利通過了食品安全檢測,直接經濟效益增長了50萬余元。二是提高生產效率。學校機控學院孫旋教授團隊先后9次100余人次來到永富村,進行實地考察,將原本7個單獨生產環節,通過增加一個控制台聯動起來,實現流水化的自動生產,生產線改造完后,產量提升了60%。三是制定產業標准。為減少出錯率,提升示范效應,專家團隊不斷總結經驗,制定了《永盈紅薯粉產銷專業合作社紅薯粉制作規范及流程》,在縣域內20余家紅薯粉生產工坊推廣應用,在全縣范圍內形成了良好的推廣示范效應。
聚合資源提升產品賦值,塑造“永富紅薯粉”產業的品牌形象
一是實施品質升級計劃。藝術學院專家根據永富村情民俗和傳統用文化,對紅薯粉的品牌標識進行設計,對包裝進行升級,紅薯粉規格從一種增加到五種,更加精美,也更受市場歡迎,並精心設計、拍攝宣傳廣告,品牌知名度與產品美譽度大大提升。二是實施產品營銷計劃。學校積極落實消費幫扶相關要求,組織商學院專家成立營銷團隊,開展品牌營銷策劃,通過“互聯網+農業”“直播興農”等專項活動,培養農村電商人才,在QQ、抖音等直播平台為永富紅薯粉直播帶貨﹔組織開展“進超市、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線下活動,各種途徑累計銷售約10萬余斤,銷售額近100萬元。
來源:桂林理工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