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學:用科研創新成果繪就美好鄉村藍圖

廣西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桂林理工大學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優勢,堅持把高校科技人才資源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主動深入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組織實施“科技創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行動”,為廣西農業農村發展、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民增收致富貢獻“桂工智慧”。
學校在幫扶縣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
扎根基層:打造高地當好發展“智庫”
桂林理工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積極探索分層分類實施科學研究助力鄉村振興,立足鄉村振興理論研究需求,組建專家團隊,特聘專家顧問、研究員等50余名,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鄉村治理等內容組建10余個研究團隊開展戰略咨詢與政策研究,探索面向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科研項目和科技成果轉化,助推縣域經濟發展、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近年來,根據地方發展實際需求,精准發力,先后簽訂了“灌陽縣黃關鎮鄉村風貌改造示范項目”“賀州市鐘山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暨實施意見服務”“龍勝各族自治縣江底鄉地靈村鄉村振興示范點旅游扶貧規劃”等多項合作項目,在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青年參與鄉村就業創業等方面為地方政府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政策咨詢和建議。
學校環境學院專家團隊在幫扶村開展“中藥材基地土壤環境監測及治理”項目。
智力幫扶:規劃先行推動鄉村“出圈”
鄉村振興研究院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鞏固拓展幫扶成果。一方面,整合資源優勢集體攻關。在幫扶縣重大項目灌陽西山滑雪場建設中,組建覆蓋地質、土建、測繪、旅游、藝術和商學等6個學科專家團開展地質基礎勘探、場館規劃、運動項目設計等專項幫扶﹔在桂林市鄉村風貌提升和人居環境改善工作中,組織城鄉規劃和建筑學專業師生75人,深入35個鄉鎮814個村庄,完成67000余棟房屋及有關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協同學科力量展現了更有效的幫扶效果。另一方面,發揮專業特色精准攻關。研究院專家組依托灌陽縣獲選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提出獨具灌陽特色的“紅古綠”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在古村落修復保護、村鎮連片規劃、建筑造型美化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方案和參考,試點規劃打造的灌陽縣永富村入選廣西第四批傳統村落。
學校機控學院專家團隊在幫扶村開展“紅薯粉廠加工設備升級改造”項目。
人才賦能:精准滴灌激活人才“動力”
鄉村振興研究院圍繞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堅持聚焦“三農”,主動對接教育培訓、職業培訓、送教下鄉、捐資助學等鄉村人才培育活動。積極為各級黨政部門,各類人才、骨干提供培訓師資力量。近年來,研究院依托學校在資源、建設行業等領域的職業教育資源,協助開展基層治理、農產品電商、果蔬種植、課堂教學等實用技能培訓千余場,惠及脫貧戶、農民創客、鄉村教師等萬余人﹔每年聯合共青團組織接續選派師生、干部深入農村基層開展志願服務鄉村振興活動,面向脫貧戶、農戶、返鄉青年等進行理論政策宣講、農業知識普及和技能培訓,成了鄉村人才培育的重要力量。
學校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團隊赴幫扶縣開展科技幫扶座談會。
專家結對:技術支撐加快產業“造血”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研究院積極探索產業振興幫扶新模式、新舉措,組建“專家幫扶工作站”,圍繞鄉鎮規劃、生態保護、設計賦能等方面進行科技幫扶懇談和科研成果轉化,在學校的支持下立項實施“土壤環境檢測治理”“農產品包裝設計”等專家幫扶項目20余個,創造經濟效益100余萬元。建立“專家挂牌幫扶產業”機制,按項目組建由學科帶頭人、教授等構成的專家幫扶工作站,駐點開展項目技術指導、產業發展咨詢等工作,為鄉村振興提供全鏈條人才幫扶和智力支撐。研究院鄉村產業振興研究中心的專家組主動對接灌陽傳統特色產業,針對雪梨、奈李病虫害較為嚴重、落果率偏高等問題,提出納米碳酸鈣防護技術,通過噴洒防護劑,有效減少了紫外線、病虫害對果實的侵害。
扎根祖國大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努力將鄉村振興研究院打造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科研與實踐平台,堅持在科學研究、戰略咨詢、智庫決策與人才培養等方面做文章、下功夫,用奮進之筆譜寫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來源:桂林理工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