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紅+綠”,答好共同富裕“新問卷”
——廣西財經學院助力靖西市康和村鄉村振興紀實

![]() |
康和村康和灣沃柑產業園。 |
自2016年廣西開展“一幫一聯”工作以來,廣西財經學院與靖西市6個貧困村結成對口幫扶關系,通過深化校地合作實現資源互補,助力定點幫扶村如期脫貧摘帽,從脫貧攻堅穩步邁向鄉村振興新階段。其中,靖西市“產業興旺紅旗村”康和村是校地合作“紅+綠”模式結出的最亮碩果。
紅:黨旗領航 特色產業前景廣
7年來,廣西財經學院選派3任第一書記長駐康和村工作,將高校黨組織優勢引入村級黨組織,參考高校“頭雁 ”引領工程,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黨員致富帶頭人任骨干,點燃“紅色引擎”引領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村集體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推進“功能型”黨組織建設,黨組織觸角隨產業延伸,先后成立種植黨支部、養殖黨支部,陸續打造了桑蠶種養、土雞養殖、優質黃牛養殖等產業,呈現“組織強、產業旺”的景象。同時,村“兩委”通過培養一批黨員致富幫扶帶頭人,推行黨員創業帶富行動,採用“黨員+農戶”及黨員自主發展的模式,發展桑蠶產業園區並實現三年養殖總收入翻三倍。此外,村“兩委”以“三聯三培養”為抓手,建立黨員傳幫帶制度,打造一支由黨支部書記領頭,優秀黨員、種植大戶、鄉賢為核心的致富團隊,吸納鄉賢能人等參與入股50余戶,帶動126戶脫貧致富。
康和村將黨組織、黨員、人才緊緊“鏈”上產業,逐步形成了“黨建鏈”帶動“產業鏈”模式,把組織活力有效轉化為致富動力,充分激發共同致富內生動力,走出一條基層黨建與產業興旺深度融合的共富路。
綠:綠色發展 生態農業促和諧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換通道的重要樞紐,廣西財經學院累計投入400余萬元助力靖西市各定點幫扶村發展特色產業,康和村依托“種養結合”模式構建六大主導產業“版圖”,既得“金山銀山”,又享“綠水青山”。
康和村採取“黨員+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村集體+農戶”等運營模式,大力發展黃牛養殖、桑蠶養殖、土雞養殖、黃金百香果種植、沃柑種植、臍橙種植等六大特色產業,養殖業的廢棄物“化廢為寶”轉化為種植業的堆肥,種植業的殘次品則轉化為養殖業所需的飼料,既減少了化肥使用量和飼料經費支出,又實現了環保低碳綠色發展,推動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目前,康和村黃牛養殖規模達160頭,4000平方米現代標准化養牛場已投入使用,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80多萬元,直接帶動本村農戶致富約50戶,間接帶動康和村周邊農戶致富500余戶。黃金百香果產業園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00多萬元,帶動群眾200多戶增產增收,參與項目的農戶每月可增收3000元。2022年,康和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超過300萬元。
廣西財經學院忠實履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地方高校使命,深度參與廣西鄉村振興取得突出成效,連續被評為“全區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百色市“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扶貧)工作先進后盾單位等,合力打造校地合作助力共同富裕示范標杆。
來源:廣西財經學院
![]() |
康和村桑蠶養殖業。 |
![]() |
康和村第一書記張孝飛介紹黃牛養殖產業。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