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醫科大學:產學研融合 小藥材撬動鄉村大產業

一、背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廣西醫科大學自覺擔負起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把科研做在田間地頭,努力構建中藥材繁育種植科技創新體,通過智力、人才和技術幫扶開展脫貧地區的藥用植物組培技術開發、組培苗生產與栽培等,歷經10年探索出適合農村的“摸—種—帶”的中藥材種植產業發展新路子。
選派專業人才考察農村土壤。
二、做法
(一)摸清農村中藥材種植底數與基數
廣西醫科大學堅持重大戰略需求和立足區域特色並重,組織藥學專家多次到馬山縣、資源縣等地區進行調研,長期開展草珊瑚、鉤藤等林下中藥材種植研究,組織師生參與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兩2000余人次,歷經2年基本查清南寧江南區等五縣(市、區)的中藥資源種類、分布及利用現狀。同時逐步建設和完善西南特色民族藥物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省級技術平台,為中藥材種苗繁育和種植提供“高級智囊”和“科創引擎”。
(二)在農村廣泛推廣中藥材種植技術
組織一批德才兼備的人才參與鄉村振興成果轉化,開展山豆根、滇桂艾納香等100多個品種的珍稀瀕危中藥材種苗繁育及種植技術培訓﹔分批次選派教職工近10人,到貧困地區擔任“科技特派員”,實地考察農村土壤情況,篩選適合當地環境的莪術、吳茱萸等中藥材的種植﹔開展“藥苑論壇”30余次,提供各類中藥材種植和加工技術指導﹔與社會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聯合申報和實施科研項目、共建科技創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加強成果推廣應用等。
簽訂“產學研”創新驅動融合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三)帶動農村中藥材種植產業發展
組織團隊致力於珍稀瀕危中藥材種苗繁育及種植產業化發展,從2012年開始在金秀大瑤山等地建立了白及、百部、重樓等珍稀瀕危中藥材種植基地7個,為當地農戶提供優質組培苗170萬株,全程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幫助拓寬藥材回收渠道,帶動就業100多人,幫助脫貧30余人。同時與中草藥種植戶6戶結對,開展常態化技術指導和系統培訓,培養致富能手20余人,為當地中草藥產業興旺提供持續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成效
(一)創新醫科院校精准幫扶鄉村振興模式。通過創新“校企地聯合幫扶”新模式,發揮醫科院校資源優勢,精准對接中草藥產業幫扶需求,提高了幫扶效率和質量。其中以科技帶動產業,如指導定點幫扶的馬山縣裡當鄉龍琴村貧困戶種植莪術、吳茱萸等,助力廣西醫科大學定點幫扶村(馬山縣裡當瑤族鄉龍琴村)按計劃達到脫貧摘帽標准。近年來,《關於石漠化地區發展中草藥特色產業助推精准扶貧的建議》獲致公黨中央參政議政優秀成果。獲貧困縣科技特派員績效考核優秀1人,為精准扶貧貢獻了“醫大藥院方案”。
獲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二)帶動脫貧地區中藥材種植研發產業鏈發展。與廣西林科院等省內多家單位簽訂“產學研”創新驅動融合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廣西石漠化地區林下中藥材復合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創新及示范”項目獲廣西科技廳資助。近年來獲廣西科技重大專項1項,廣西重點研發項目2項,帶動了中藥材研發鏈發展。在農村地區打造珍稀瀕危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7個,注冊商標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件,在資源縣、馬山縣等地開展白及、重樓等100多個品種的中藥材扶貧項目推廣,種植面積達2000余畝,帶動村民(脫貧戶)就業100余人,為促進脫貧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和當地中藥材產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實現藥學人才培養和鄉村產業振興共贏。廣西醫科大學藥學院開展鄉村振興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成績顯著,指導學生團隊《珍稀瀕危中藥材種苗繁育及產業化扶貧》項目獲得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金獎(“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創新創業社會實踐》《藥用植物學》2門課程獲得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近年來培養了一大批中藥、壯瑤藥材種植技能人才,80%以上藥學本科畢業生扎根廣西、雲南等西部地區工作,近20名畢業生參加選調生和西部計劃,多名畢業生回鄉創業或擔任鄉村干部,將立德樹人寫在鄉村振興的大地上。
來源:廣西醫科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