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壯鄉

感受中國鄉村發展變化(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小康生活)

2022年05月31日09: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南達在向客戶演示縫紉機的操作。孫金標攝

卓文夫婦宣傳鄉村特色旅游。卓文供圖

伊恩(左三)參加村裡的疫情防控宣傳志願服務工作。葛承攝

隨著我國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改善,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許多在中國鄉村工作、生活的外國人,收獲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增強了在中國發展的熱情和信心。

“我真的太愛這裡的人了”

本報記者 李 縱

廣西桂林陽朔縣白沙鎮遇龍村,青磚瓦房下,伊恩·漢姆林頓正蹲在門前,用手中的工具來回打磨木板,准備裝修房子。“我以前在南非是建筑師,理想就是要保護這些漂亮的房子。”

20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伊恩來到陽朔縣舊縣村,對當地古民居一見鐘情,“這就是我想要的那種有小院的宅子,很可惜當時已經租出去了”。伊恩帶著遺憾離開,此后雖在多個城市輾轉,心裡卻依然挂念著這片古色古香的老宅。

2009年底,伊恩再次來到陽朔。這次他定居在舊縣村,租下老宅,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限度還原古建筑面貌,恢復桂北民居的傳統模樣。

伊恩在將古民居打造成精品民宿的過程中,與當地村民共同見証了中國農村的發展。當時舊縣村的旅游並不發達。“我2009年到舊縣村時,村子裡幾乎沒有年輕人,都是老人,大部分年輕人都去外地打工了。”伊恩回憶道。2011年,伊恩將第一棟老宅裝修完畢,開辦了一家民宿。2012年,舊縣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古民居的修護工作也同步啟動,此時很多村民開始返鄉。

“他們回來可以自己做生意、撐竹筏、種果子、經營農家樂,現在年輕小伙伴也越來越多了。”看到這些變化,伊恩很開心,他的修護工作,也讓人們感受到古民居的魅力和價值。很多人回到村裡,修繕古民居,辦起民宿,村裡涌現出一批如“時間牧歌”等特色古民居民宿。村民們依托陽朔的旅游優勢,發展鄉村休閑旅游,不僅發家致富蓋起了新房,更讓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古民居煥發新活力,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文化動能”。

遇龍村和舊縣村都是坐落在遇龍河沿岸的村落,都留有許多古民居。這些村庄堅持保護傳統村落完整性、促進活態傳承,在保護改造中做到既能反映傳統民居特點,又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積極探索創新傳統村落、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模式,打造“旅游+產業+生態+文化”四位一體的鄉村旅游發展新格局。

“以前的路不好走,下雨天泥濘不堪,晚上漆黑一片。如今交通方便,到處都是水泥路,路燈、水溝、排污管道、化糞池都修好了。以前甚至沒有自來水,現在每天都有人處理垃圾。”伊恩說,他晚上喜歡散步、騎著自行車尋找山水間的人文記憶。“這幾年變化特別大,因為經常和村民一起吃飯聊天,老百姓都說自己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大家都蓋起了新房子,村子建設得很漂亮。政府把村子清理干淨,種了各種植物,還建了很多美麗的地方,鄉村風貌有很大的提升。”伊恩喜歡這裡的山、這裡的水、這裡的老宅,還有這裡的風土人情。

近年來,陽朔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五清五拆五建”工程,許多農村地區和舊縣村一樣實現了美麗蛻變,形成“山水田園+鄉村風貌+精品民宿”整體提升的“陽朔模式”。

物質富有的同時,當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斷富足,黨支部帶動村民轉變思想觀念、生產方式,改變居住環境、陳規陋習。“現在這裡的治安好,我家裡從來不鎖門,非常安全。因為我的朋友們會經常來和我吃飯,有時候我回來,他們已經做好菜等我了。”伊恩感嘆道,他深刻體會到了農村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十幾年的生活已經讓他完全融入這裡,村民都和他稱兄道弟。他的臉上永遠充滿笑容。“我真的太愛這裡的人了,他們特別善良、淳朴。”

“我爸媽曾非常擔心我一個人在中國,后來我買機票把他們接過來,村裡每戶人家都輪流請我們吃飯,就像老朋友聚會一樣,他們就放心地回去了。”伊恩笑著說道,“我曾經告訴自己,如果在這裡過得不開心就馬上離開,但是我每一天都過得很開心!”

“我非常享受在這裡的生活”

本報記者 邵玉姿

走進河北石家庄市正定縣南樓鄉廂同村,綠樹環繞、鳥鳴聲聲。在村北的一處院子裡,幾株玫瑰花開正艷。一旁,費美麗正帶著兩歲的兒子,看著花朵學算數。

今年25歲的費美麗是莫桑比克人。5年前,她與丈夫錢沖在莫桑比克港口城市貝拉的一家超市相識。2019年,兩人結婚后,費美麗跟隨丈夫一起來到中國生活。

“道路平整干淨,兩側種滿了綠植,路邊的牆面上還畫滿了各式各樣多彩的圖畫,特別好看。”說起剛到廂同村時見到的場景,費美麗仍十分興奮。

2016年,廂同村啟動人居環境整治,對村內大大小小70多條街道進行了硬化、美化和亮化。修路、繪牆、安裝路燈……不到一年的時間,破舊的小路變成了林蔭小道。這幾年,廂同村開展了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如今,縣裡的垃圾清運車每天都會准點來到廂同村將生活垃圾統一收集、運走處理。在征求村民意見后,村兩委還將垃圾治理騰出的空地建成了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小游園”。

“現在廂同村的小游園加起來已經有十幾個,村民們時常到這裡休閑游樂。”費美麗已融入廂同村的生活,看到鄉村的變化,內心感到很溫暖。

環境美了,產業也升級了。廂同村2019年啟動建設的高端設施農業示范園項目就在村子北邊,離費美麗家特別近。現在,7個溫室大棚成為“廚余養虫、以虫喂魚、以魚養菜、以菜淨水”的虫魚菜循環種養模式示范點,帶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就業增收。費美麗和家人曾一起到示范園的溫室大棚裡參觀。“看到紅彤彤的西紅柿挂滿枝頭,紅紅火火真漂亮!”費美麗說。

剛到中國時,費美麗感到最不可思議的就是移動支付和網絡購物。“現在網上下單,快遞可以直接送到我們村,這非常棒!”

起初,廂同村隻有一兩家快遞公司入駐,這導致大部分的網絡訂單都無法直接送達。費美麗便開著三輪車到鄰村去取,路途不遠,還算方便。今年年初,廂同村增設了快遞服務站點,幾大快遞公司全部入駐。從鄰村到“家門口”,費美麗的網絡購物體驗越來越好。“現在,我連買菜都是在網上下單。”前不久,幾家社區團購平台入駐廂同村,費美麗得知后進行了嘗試,“今天下的單,明天就能到。”幾次購買后,費美麗發現網上買菜不僅品類多,而且價格實惠。“我還買到了很多之前一直想買卻沒能在村裡超市買到的菜。”說起自己的網絡購物體驗,費美麗贊不絕口。

傍晚時分,微風徐徐吹過。費美麗和丈夫帶著孩子出了門,一路慢走來到了村中心的小游園。滿目的綠色、別致的休息亭、多樣的健身設施……小游園裡,大人閑聊家常、孩童嬉戲打鬧,一片歡聲笑語。“我非常享受在這裡的生活,對未來也充滿期待。”費美麗說。

“旅游發展讓鄉村越來越熱鬧”

本報記者 徐 靖

漫山金果綴滿枝頭,黃澄澄,水靈靈,掩映在藍天綠水之中、粉牆黛瓦之間,優美寫意。安徽黃山市歙縣深渡鎮綿潭村坐落在新安江畔,風景如畫,盛產枇杷,每年的收獲季特別熱鬧,賞美景、吃枇杷,早已成為遠近游客們競相打卡的“詩和遠方”。

拿著三腳架,舉著手機,邊走邊看邊拍,一邊還對著鏡頭說著什麼,如織的游人中,美國小伙子卓文尤其顯眼。

“現在正是枇杷的成熟季節,到達歙縣后,我們開車沿著新安江山水畫廊行進了10公裡左右,不僅為了品嘗到最鮮的枇杷果,更希望通過此次拍攝的短視頻宣傳好當地的枇杷節。”卓文說。

卓文是一名外語教師,在黃山學院任教已達4年時間,妻子邱桐是徽州人。2015年,他第一次來到了邱桐的老家黃山。這裡的自然風景和傳統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他。2018年,他徹底扎根在了黃山。

卓文和妻子都很喜歡旅游,尤其喜歡到農村去。閑暇之時,卓文常和妻子一道在黃山周邊村庄、古道游玩採風,足跡遍布黃山各地。“我很喜歡去黟縣南屏、碧山這些村庄,體驗原汁原味的鄉野生活。”卓文說。

4年時間,卓文見証了黃山鄉村的變化,村落“顏值”不斷提升,“以前很多比較偏遠的村子,道路都不太好,行車比較困難,好幾次都因為道路難行最終放棄。如今,道路比以前好了很多,而且鄉村裡比以前干淨,變得更美了。”

但是,令卓文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村民對他的態度。“很多村子我幾年前去,也許因為我是外國人嘛,看到我的人都很小心。”卓文笑著說,“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很多村民看到我都會熱情地和我打招呼,有的還可以講英語。”

卓文認為是旅游改變了鄉村的面貌。“很多村子以前很少被開發,游客很少,很多村民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村民很少看到陌生人。但是現在,很多村子都開發了旅游景區,有了當地特色的旅游產品。道路、民宿等保障設施也很完善,游客可以玩好幾天。旅游發展讓鄉村越來越熱鬧,村民自然變得更熱情,即便對我這個外國人,也見怪不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卓文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中國人常說鄉村振興,我覺得在黃山,依托自身優越的自然環境,發展鄉村旅游,讓農村有了產業,村民有了收入,這就是非常好的印証。”

2021年,卓文開設了短視頻賬號,以一名短視頻博主的身份在網絡平台被全國各地網友所熟知,目前已擁有11萬粉絲。他說,他是鄉村振興的體驗者,更是傳播者,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記錄並傳播黃山的鄉村美景、美食,激發更多人對黃山的美好向往。

“鄉村游越來越火,希望今后這些村庄多一些戶外項目、配套設施,讓大家的體驗更加豐富多元,同時也能更好地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卓文說。

對於未來,卓文希望在黃山的鄉村再開啟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在山水之間打造一棟民宿,不僅可以經常邀請親朋好友過來感受徽州文化、享受寧靜的鄉野生活,也能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充滿活力的小鎮讓我著迷”

本報記者 竇瀚洋

“巴西客戶最終決定下單了!”前不久,在位於浙江台州椒江區的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裡,“洋經理”南達剛談成一筆10萬美元訂單,他興奮地將這個好消息分享給團隊。

南達來自敘利亞,在台州生活工作已有9年。聊起這裡企業的發展,他說:“這些年,台州的很多企業從模仿走向自主創新,不斷吸收新技術,一步步縮小和國際先進技術的差距。”

公司廠房所在的下陳街道地處農村地區,南達至今記得初到這裡時,坐車一路顛簸,揚塵陣陣,曾讓他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當時這裡交通不便,配套不完善,與城裡相比,留下來需要很大的勇氣。”他的妻子也曾有過要回瑞典“娘家”的念頭。

如今,坑坑窪窪的土路已變成了寬闊的雙向六車道,道路兩側的綠化帶裡長滿了玫瑰花﹔老廠區旁曾經污臭的小河如今清澈見底,農房門前屋后煥然一新……指向遠處建設一新的園區,南達回憶道,自己剛來時這裡還是老廠房,現在已建成科創園,標准化的廠房吸引許多企業入駐,有些企業還成了他的客戶,“你看,現在這裡還在擴建升級,不光是城市,中國農村的創業環境也越來越好”。

下陳街道是縫紉機之鄉,聚集著幾百家縫紉機及配套企業。南達說,這裡的縫紉機體現出中國制造業的實力,其發展離不開中國政府開放靈活的政策、優厚的人才引進計劃和良好的就業環境培育。

“我們公司正在建設‘未來工廠’,政府不僅大力支持,還聯合全區縫制產業一起建設‘縫制設備產業大腦’,打通數據鏈,哪家企業有資源,哪家企業有需求,很快就能找到合作伙伴。”南達對此贊嘆不已,他相信,有企業自身努力和政府積極推動,中國的縫紉機產業一定會有新的突破。

南達和家人都愛上了這裡的田園生活,“鄉村建設得很美,每到周末,孩子們就嚷著要去農業園和古鎮玩”。

借助產業發展,下陳街道順勢發展起鄉村旅游,建成生態農業園、國家級傳統村落橫河陳村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區景點,在南達看來,產業興旺讓村庄變美,村民也跟著富了起來。“我去過同事的家,他們的村子改造一新,還有露天健身區、籃球場,跟我剛來時看到的完全不一樣。”南達說。

去年6月,南達如願拿到了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証,他欣喜地說:“充滿活力的小鎮讓我著迷,在這裡工作生活,給我帶來了足夠的幸福感,台州就是我的家。”

《人民日報》(2022年05月31日第18版)

(責編:周雨樂、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