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廣西要聞

牽住“牛鼻子” 同奔振興路

廣西天等縣依托養牛產業推進鄉村振興

2022年03月30日15:31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暖春三月,走進廣西天等縣馱堪鄉馱堪村淨屯,清一色紅磚樓房錯落有致,硬化村道干淨整潔,排水溝、太陽能路燈彰顯現代氣息。

誰能想到,幾年前,淨屯村民趙維業連邀請親朋好友來家裡做客都難為情:“牛就養在房子一樓,家裡真是又臟又臭。”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近年來,天等縣因地制宜,立足資源優勢,深挖潛力,把養牛產業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點產業來抓,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健全延長產業鏈條,打造特色品牌,著力培育廣西養牛大縣,助力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繪就了一幅“產業興旺、鄰裡和諧、鄉村文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依托資源稟賦,擴大養殖規模,養牛產業更興旺

天等縣馱堪鄉孔民村營屯村民李長生曾經很苦惱。“家裡的老人和小孩都需要照顧,我想出去打工都不行。”李長生說,靠著家裡幾畝薄田種出來的玉米,前些年他家每年收入僅有幾千元。

看到別人養牛掙錢,2015年李長生養了4頭牛,2018年發展到8頭,后來李長生得到資助建起養殖場擴大養牛規模,目前存欄26頭。

“養牛以后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生活也是一年比一年好。”李長生感慨。

李長生是天等縣群眾通過養殖肉牛脫貧致富的一個典型例子。

天等縣馱堪鄉犇犇養牛合作社工作人員在喂牛。文雁攝

天等縣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全縣國土面積2159平方公裡,山地佔80%,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畝。

在別人看來,天等資源匱乏,土地貧瘠,但在天等縣委書記麥成柱眼裡,天等縣依舊擁有獨特的資源稟賦。

“天等人有養牛傳統,養牛經驗豐富﹔天等海拔適中,氣候溫和,適合發展養殖業﹔天等山多,但都不是大山脈,一個山谷與一個山谷間,呈‘碗’狀地形,是天然牧場﹔天等有18萬畝水稻、26萬畝玉米和6萬畝甘蔗,每年產生大量的稻草、玉米秸稈和甘蔗尾葉,有豐富的牛飼料。”人員、氣候、場地和飼料齊全,麥成柱認為,天等發展養牛產業的條件“得天獨厚”。

天等縣成立牛羊養殖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抽調專人駐組辦公,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協調解決問題,為養牛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為了解決資金難題,天等縣聯合金融機構,出台金融扶持養牛政策,通過“三進”服務方式解決群眾養牛資金困難的問題。

同時,出台《天等縣加快牛羊養殖業發展實施方案》等8份優惠政策,對龍頭企業、標准化示范場和養殖小區進行獎勵。

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天等縣引進國外優良胚胎移植項目,大力推廣母牛同期發情技術,通過統一供種牛、統一供精料、保價回收架子牛的方式激發農戶養牛積極性。結合養牛產業規模發展的需要,大力推進國家糧改飼項目示范縣建設。大力建設養牛基地項目,健全養牛產業鏈配套設施,建成崇左市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全縣肉牛產業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格局。

此外,天等縣還通過多方服務,推進養牛產業可持續發展。定期開展全縣重大動物疫病春秋兩季防疫集中免疫行動﹔聘用畜牧專業人才,開展養殖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出台肉牛養殖保險優惠政策,採取“縣+鄉鎮+村級防治員+保險公司”模式共同開展肉牛保險財政補貼,為群眾養牛代購保險,增強產業防范風險能力,降低因病因災或意外事故給養殖戶造成的損失,切實解決養殖戶后顧之憂。

得力的措施和獨特的資源,讓天等肉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牛產業更加興旺。截至2021年底,全縣肉牛養殖戶1.48萬多戶,累計建成肉牛養殖小區(場)113個,其中存欄100頭以上的規模養牛場11個,建成22個生態養殖場﹔2021年全縣肉牛飼養量達10.82萬頭,年產值1.4億元。

實施人畜分離,集中圈養肉牛,生態環境更宜居

過去,馱堪村淨屯空有其名,村子裡不夠“淨”。村裡到處是牛糞,遇上下雨天更是污水橫流。

“鄉村振興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的全面實現,養牛村既要實現養牛致富,又要追求生態宜居,‘牛糞’與‘鄉愁’怎樣才能和諧共生?這可是個不小的難題。”馱堪鄉黨委書記趙丹說,近年來,馱堪鄉積極探索、大膽嘗試,想方設法讓牛與人“分居”,讓村子既發展起來,又變得美麗起來。

為了實現人畜分離,馱堪鄉將牛集中起來飼養在遠離住房的地方。趙丹說,淨屯出地,政府幫建,建成了淨屯養殖小區。“養殖小區佔地8畝,總共建設16個飼養格欄,可集中飼養160頭牛,滿足了村民養牛的需求。”

養殖小區建成后,屯裡養牛戶陸續將牛集中起來喂養,通過集中管理、生態養殖,養牛產業也得到轉型升級,畜禽養殖規模化和標准化水平得以提高,實現了養牛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重收益。

天等縣福新鎮黎亮村布堪屯小廣場一角。文雁攝

人畜分離生態養殖模式,使天等縣“養牛升級版”的打造有聲有色,破解了養牛產業與美麗鄉村發展相矛盾的難題,打造了宜居宜業的新農村,有力推動鄉村振興。

嘗到養牛“甜頭”,專心發展產業,鄉村風氣更文明

天等縣馱堪鄉南嶺村村民黃梅琴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小孩上學放學和喂牛。

“以前我老公在廣東打工,我獨自在家裡帶三個小孩,每天都圍著小孩轉,唯一的收入就是種玉米,一年下來也就一兩千塊錢。”黃美琴說起以前的拮據生活,依然歷歷在目。

“后來在政府的扶持下,我貸款養殖了3頭牛犢,每年有兩三萬塊錢的收入,根本都不用問老公要錢。”黃美琴說,其丈夫見她在家養牛也能掙錢,回到家裡跟她一起養牛。

養牛致富,天等縣寧干鄉黎明村玉屯村民零福勝對此感受也很深。他是全縣第一個引進西門塔爾牛養殖的人。

起初,零福勝從外地買了4頭西門塔爾牛回來養。當時,村裡人都沒有見過這種牛,認為零福勝靠養牛致富是不可能的。零福勝用事實告訴村民們,他走對了路子。

從開始4頭牛,發展到現在的12頭牛,零福勝家庭人年均收入3萬多元。

在零福勝的示范帶動下,目前玉屯共有肉牛存欄680多頭,養牛戶率高達93%。

天等縣福新鎮黎亮村小罡屯村民聚在一起下棋。文雁攝

產業興、百姓富、鄉風好。從養牛中嘗到產業發展甜頭的玉屯村民家庭富足了,鄰裡更和睦,人心也更齊了。“大家心裡都想著發展產業,哪有空為了些蠅頭小利爭來爭去的?” 黎明村村支書黃炳承說。

“可以說,養牛產業的發展,不但促進了我們天等縣鄉村振興,還帶來了鄉村風氣的大轉變,增進了和諧,同時也有效助力社會治安狀況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天等縣委常委、副縣長農文杰深有感觸地說。(彭遠賀 文雁 李志高 黃艷芳)

(責編:彭遠賀、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