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廣西要聞

馬山縣將“治水、建城、為民”融入鄉村治理中

治理一條河 帶富一方人

2021年10月17日09:49 | 來源:廣西日報
小字號

“沐浴喬老河畔的清風,品嘗‘秋天第一份烤羊排’……”10月16日,馬山縣古零鎮喬老村的一家民宿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廣告,引來不少“回頭客”的點贊。

“雖然受疫情影響,我們村仍然游客盈門。”喬老村黨支部書記潘海崇估計,今年該村游客接待量將超過10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或可突破100萬元。“10年前,我們這裡的游客數、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還都是零,現在可不一樣了。”潘海崇認為,村裡的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源自對喬老河的有效治理。

喬老河的變化,是馬山縣印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這一理念伴著潺潺流水注入千山萬公式之間,讓基層治理更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治窮:引來“源頭活水”

喬老河發源於馬山縣古寨瑤族鄉,途經數段暗河,在古零鎮羊山村、喬老村一帶形成地表河。“過去,廢棄的水利設施阻塞河道,而且兩岸植被少,保不住水土,很容易發生洪澇災害。”馬山縣河長辦負責人覃電旭告訴記者,他曾目睹洪水淹沒成片的庄稼,“山多,地少,加上洪水泛濫,村民生活艱難。”

“不能再讓這條河禍害村裡!”2013年10月,隸屬喬老村的小都百屯借力“美麗廣西”鄉村建設,大力整治村屯環境,時任喬老村黨總支部書記潘宏賢帶領村民跟著來自水利、文旅等部門的專業人員一起干,清理河道、修復水利設施、建設旅游景觀……

此后,喬老河不僅再也沒有泛濫成災,還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

治河邁出的第一步,成效初顯:一年后,日漸完備的灌溉設施讓村民不再僅僅“靠天吃飯”,有機蔬菜、木瓜、旱藕等種植大棚成為種植戶重要的收入來源﹔被媒體譽為“水車之鄉”的“詩畫小都百”成為不少外地游客必選的“打卡地”,一些村民抓住機遇辦起農家樂、民宿,賺到了“第一桶金”。

2015年,小都百屯獲評自治區四星級鄉村旅游區﹔2017年,喬老村在馬山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20年,人均耕地面積不到0.7畝的喬老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80萬元。

治污:讓山常青水長流

“村民確實富裕起來了,但總有人一邊吃飯、一邊砸飯碗。”潘海崇從電腦裡找出幾張當年河面上泛起一堆堆垃圾的照片。

那時候,新建的農家樂、民宿紛紛將污水直接排到喬老河,一些村民依然習慣隨手往河裡倒垃圾……“一到夏天,氣味就能熏跑不少游客。”潘海崇說。

在2018年實施的馬山縣喬老河片區相關規劃中,“治河”第二步“治污”被提上議事日程。“我們採用‘生物接觸氧化+小型人工濕地’的組合處理工藝,既能淨化污水又不會破壞村落的整體景觀。”覃電旭介紹說,市縣水利部門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理念,一面組織截污、治污,一面指導施工方修建護岸、河心島、堰壩、跨河橋等基礎設施,盡快恢復水體生態。

僅“種草”一項,相關部門就拿出了28種高度冠幅不同、用途各異的草類清單,“這些是水生美人蕉,花期長、耐水淹,很適合喬老河這樣的生長環境﹔那種長條形的是水蔥,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機物……”站在喬老河畔,覃電旭如數家珍。

與此同時,一些村民的陋習也在村兩委的引導下不斷改掉。“有村規民約管著、有黨員干部帶著,廣播裡天天講、標語上寫得清。”村民潘耀康說,這些年來,保護環境已經成為大人小孩的共識。

治村:引領文明新風尚

“沿河向上是羊山村三甲屯,那裡是中國首個攀岩特色體育小鎮核心區,可以玩攀岩和飛拉達﹔再往前就是弄拉。這一帶路修得不錯、指示牌很清楚,遇到困難問村民,大家都很熱心。”在喬老村經營民宿一年多的周女士向游客介紹周邊的旅游點。

如今的喬老村,休閑健康步棧道、環河自行車道、景觀亭,籃球場、健身廣場、停車場、戲台等便民娛樂設施一應俱全﹔村民文明素質也在不斷提升,近兩年來,村裡共有19戶獲評市級星級文明戶。喬老村也於2020年底躋身全國文明村鎮之列。

榜樣是有形的正能量。近年來,喬老河沿線村屯依托治河大力改善村屯面貌,開展“三清三拆”整治,村民捐款捐物、投工投勞、主動讓地,以古寨瑤族鄉本立村古朗屯、古奔屯,白山鎮民族村龍河屯等為代表的村屯面貌煥然一新。

“治理喬老河,帶動村屯實現新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這也是我們將‘治水、建城、為民’融入鄉村治理樹立的一個標杆。”馬山縣委書記穆賢清說,該縣深入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讓當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持續優化、整體功能持續提升。(記者喬曉瑩、孟振興 通訊員盧明發)

(責編:周雨樂、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