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廣西要聞

多民族同心澆灌 壯美廣西綻放絢麗團結繁花

彭遠賀
2021年10月14日10:41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南寧園博園舉行“壯族三月三”跳竹竿舞活動。人民網 彭遠賀攝

廣西民族博物館裡,體形碩大的“銅鼓之王”、氣勢恢弘的花山岩畫以及用竹籠機織出的斑斕壯錦等展品,無不體現八桂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

每年農歷三月三,廣西各地的歌圩裡,身著盛裝的各族群眾,彈響天琴,對起山歌,跳多耶舞、踩堂舞……歡聲笑語洋溢在壯鄉大地上,其樂融融。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有12個自治縣、3個享受自治縣待遇縣和59個民族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等12個世居民族和44個其他民族的血脈和文化,在此傳承、交融發展,共同澆灌八桂大地的壯美富饒。

一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典型示范效應進一步增強,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各族群眾同心譜寫了“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的壯麗篇章。

廣西民族團結之花為什麼這樣紅?

脫貧戰裡同心攻堅 發展鄉村共謀振興

互敬互助親如一家,是廣西民族關系的真實寫照。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陳雙村是個移民大村,居住著壯、毛南、苗、水、瑤、漢、阿昌、布依等12個民族,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居住格局。

氛圍和睦,人有勁頭。陳雙村各族村民你幫我、我帶你,共同發展砂糖橘、糖蔗等種植業,打造“毛苗瑤”新村旅游休閑區。毛南族、苗族、瑤族群眾還“合伙”開起“毛苗瑤”農家樂園,一起把幸福日子往長遠過。

陳雙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韋貺攝

2020年底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萬元,移民群眾年人均純收入由不足500元增至2萬元,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有福同享,有情人終成眷屬。口袋鼓起來的陳雙村各族村民,腦袋也“富”了起來,摒棄近親結婚等陋習,互相通婚、喜結良緣。

廣西民宗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廣西,各族通婚十分普遍。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區漢族和少數民族混合的家庭戶戶數比2010年增長接近30%,全戶少數民族混合的家庭戶戶數比2010年增長接近25%。

就是一家人,共做一家事。

“再接再厲,通過黨和政府以及滴水村老百姓的共同努力,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金秀瑤族自治縣長垌鄉滴水村駐村第一書記蘇景氣堅定地說。

在幫扶干部和當地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滴水村已種植甜茶400畝,全村累計種植甜茶2500畝,獨具瑤族特色的原生態節目大受歡迎,滴水瑤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建設項目正在穩步實施。

廣西黨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選派14.2萬名駐村干部駐村幫扶,組織10多萬名鄉鎮干部包村聯村扶貧。組織145名中央博士服務團成員深入貧困地區開展智力幫扶,選派近2.2萬人次科技特派員到貧困村開展產業指導、技術服務。

2020年,廣西實現全區376.5萬建檔立卡少數民族貧困人口、邊境地區53.7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4個貧困自治縣(含3個享受自治縣待遇縣)、5個邊境貧困縣全部摘帽,如期全面兌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庄嚴承諾。

“在鄉村振興征途上,我們要通過強化科技支撐、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構建產銷對接長效機制,打造一批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全力以赴把富民鄉村產業發展好。”廣西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民族自治有保障

“無論大事小事,隻要我們找,她都第一時間趕到,幫大家解決好矛盾糾紛。”在平樂縣大發瑤族鄉福瑤村,村支書雷榮珍就是大家的“貼心人”。

有一次,福瑤村牛塘背屯一對夫婦鬧離婚鬧得很凶。晚上八點多,雷榮珍二話不說騎上摩托車往現場趕,途中不慎摔倒扭傷腳腕,但她忍痛繼續驅車。趕到后,她通宵做了三四個小時的思想工作,終於說服他們不離婚。

“寧拆一座廟,不毀一樁婚。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有幸福的家庭,才有和諧的社會。”雷榮珍欣慰地說,這對夫婦此后沒再提離婚。

維護好少數民族群眾合法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是民族地區安全穩定的關鍵。

廣西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確保國家法律和政令實施權威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上,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廣西先后制定(修訂)實施自治縣的自治條例12件、單行條例24件﹔其他地方性民族法規10件,涉及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民族教育、壯醫藥管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等方面﹔出台現行有效的民族政策和規范性文件157件,切實用法律法規來規范民族關系、保障民族團結。

民族文化交融發展 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走向世界的廣西民族文化裡,不得不提膾炙人口的劉三姐對山歌。

“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相傳,歌仙劉三姐是壯族。在她的故鄉河池市宜州區,68歲的仫佬族謝慶良也是劉三姐歌謠傳承人之一,而且其一家三代共唱三姐,一唱就是半個世紀。

宜州是壯、漢、仫佬、瑤等民族的世居地,這裡人人愛山歌、村村有歌王、鄉鄉有歌會、寨寨有歌圩。

母親盧秀蘭是當地有名的壯族山歌手,謝慶良從小耳濡目染,掌握了多種歌腔演唱法、即興編歌技巧和對唱策略。

山歌為媒,依歌擇配。謝慶良正是通過對山歌,認准了對象,娶了壯族妻子黃淑芝。

在家裡,謝慶良和黃淑芝把山歌教給兒子兒媳,又教給孫子孫女,一家三代同唱劉三姐山歌。

謝慶良非常重視山歌的傳承,對一些傳統歌腔進行改良、創新,並發掘、培養了一批青少年歌手。有教無類,他的學生來自不同民族、不同職業。

在廣西,民族文化得以在各民族中傳承,交融發展並發揚光大。

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柳州螺螄粉等64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年一度的“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成為展現民族文化魅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的盛會,唱山歌、拋繡球、竹竿舞、銅鼓舞等傳統習俗已轉化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活動……

廣西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廣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保護中交融創新,增進了各族群眾的文化認同,加固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四梁八柱”。

“千棵青鬆共一嶺,萬根翠竹同一林﹔民族團結實在好,恩恩愛愛一家親……”謝慶良老兩口和大孫女一同唱響的即興山歌,正是八桂大地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同心澆灌壯美廣西民族團結繁花的真實寫照。

(責編:朱曉玲、黃昱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