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壯鄉

全國政協委員就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建言資政——

產業旺 鄉村興(人民政協新實踐)

本報記者 楊 昊
2021年09月23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經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鄉村產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新圖景正在鋪展開。近日,就如何進一步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問題,全國政協委員發揮專業優勢、積極建言獻策。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

【鏡頭】“土地托管面積798公頃,每公頃玉米產量1.4萬公斤。”吉林省榆樹市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聯合社負責人陳卓對去年的收成很滿意。他介紹,“土地托管”是對農民的田地實現從種到收的全程機械化服務,“農機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的經營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提高了糧食生產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吉林榆樹的“土地托管”是各地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的縮影。據統計,各級龍頭企業通過產銷訂單、土地托管、資產入股等方式,帶動1.25億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產業。

全國政協委員、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陳曉華認為,這正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趨勢——引導龍頭企業以多種形式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截至2020年底,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超90萬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16億畝次,讓小農戶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

破解農業“小散弱”的瓶頸,需要向規模要效益的解題思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昕多次深入貴州、雲南、黑龍江等地調研,切實感受到產業興旺不僅要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更要關注農民的“真正參與”和“利益共享”,讓農民既有活干,又有錢賺。

“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股份合作、資產收益、勞務合作、股份分紅等方式,帶動農戶深度參與特色產業發展,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格局。”劉昕說。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加大對運行規范的農民合作社扶持力度。在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錢學明看來,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容易、發揮作用難,需要政府用好支農惠農資金,大力發展專業化農事服務組織。他舉了廣西慧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耘眼”APP的例子:在這個人工智能農技服務平台上,農戶用手機拍照后即可獲得農作物病虫害識別及防治方案、評估生長狀態及產量等信息,目前該平台已為數十萬農戶提供服務。“各地可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直接補貼、定向委托、以獎代補等方式,培育和扶持育種、播種、農機、收割等專業農事服務組織。”錢學明說。

截至目前,全國納入名錄系統管理的家庭農場已超過300萬家,全國農民合作社超過240萬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原董事長解學智認為,還要在此基礎上實現糧食產業提檔升級,拓展家庭經營收入空間:“鼓勵有實力的糧食加工企業向產前延伸,通過訂單收購、產業聯盟等方式,參與優質糧食規模化生產,發展‘產購儲加銷’一體化模式,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條。”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

【鏡頭】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岩博村曾經是一個“路不通、水不通,一窮二白兩手空”的貧困村。多年來,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岩博聯村黨委書記余留芬帶領村民辦養殖場、發展種植業、開酒廠,拉動了岩博村經濟快速發展。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縣域經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湖南省委副主委李雲才認為,鄉村產業根植於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地域特色鮮明、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推進全產業鏈建設,有助於發揮農業多種功能、提升鄉村多元價值,拓展農民就業空間、增加農民致富渠道。”

如今,岩博村通過培育全產業鏈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領域升級,從農業單項生產環節向全產業鏈持續增收拓展:上游發展高粱種植,促進農民增收﹔下游發展有機肥加工,同時以當地特色文化為基礎,發展鄉村旅游。“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促進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余留芬說,“制定針對性的增收措施,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在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學林看來,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是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產業要素,促進產業深度交叉融合,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建議推進規模種植與林牧漁融合,發展稻漁共生、林下種養﹔挖掘農業文化及生態涵養功能,加快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等產業發展。利用產業間功能的互補和延伸,實現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功能拓展。”李學林說。

《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種養業向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延伸拓展產業鏈,增加綠色優質產品供給。劉昕認為,農業標准化是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確保農民持續穩定收入的有效措施。他建議,推進菜果茶標准化示范園、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場、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現代經濟作物產業標准化基地等不同示范點、示范面的建設,輻射帶動農業標准化舉措落地。同時,加快完善建立農產品質量評價體系,通過制定和完善質量認証標准和產品評價標准,創評出一批品質好、規模大、效益高的名牌農產品。

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新型農民

【鏡頭】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馬街鎮杜旗堡村,十幾個集中連片的溫室格外醒目,工人們正忙著採收棚內的玫瑰。鮮花種植基地經營者、“90后”劉凱檳,6年前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如今,他的專業種植合作社種植面積達500余畝,為周邊200余戶農民提供就業崗位。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人才是根本。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新型農民,走人才強農、興農、富農之路,是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治本之策。

全國政協常委、安徽農業大學校長夏濤發現,當前各地農村涌現出一大批從事種植養殖業等方面的致富能手,而農村急需的經營型、技術服務型、技能帶動型人才還存在一定缺口。為此,他建議優化鄉村人才結構,造就一批懂技術、會管理、能創新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他建議,完善省、市、縣三級農民教育培訓網絡,組織實施各類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構建“一體多元、適度競爭”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體系。

“建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支持農業科技院校、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探索田間課堂、網絡教室等培訓形式,優化農技推廣人才隊伍。”李學林補充道。

人才不僅要引得進,還要留得住。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副省長陳星鶯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在引進農業科研人才時,忽視了當地產業基礎和配套水平,人才發展缺乏合適的土壤,經濟收入、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城鄉差距使得農村對人才缺乏吸引力。

就此,陳星鶯認為破解難點,關鍵在推動資源、服務向鄉鎮下沉,優化人才創業就業環境,引導更多能人返鄉。她建議:“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普惠共享。”

余留芬也認為,要把農村的基礎條件打牢,搭建一個效益高、制度完善、前景好的平台,“先筑巢,再引鳳”,用平台留住真正懂技術、有能力、對農村有熱情的人才。如今,岩博酒廠的職工近800人,其中不少是返鄉就業的大學生,填補了企業在技術、營銷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缺口。

委員們建議,下一步還要加大對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扶持力度,營造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良好氛圍。“在高標准農田、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項目建設方面出台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持政策,切實幫助解決設施用地、融資擔保等方面的難題,為鄉村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夏濤表示。

《人民日報》(2021年09月23日第18版)

(責編:周雨樂、陳露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