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推倒牛欄建公園,我捐祖屋做博物館,他為家鄉爭取項目……

廣西貴港:鄉村風貌改造春潮涌動

【查看原圖】

人民網貴港3月11日電 勾牆、挖土、裝車……3月5日細雨蒙蒙,一大早,廣昆高速沿線的廣西貴港市覃塘區大嶺鄉龍馬村已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3台勾機正在拆除危舊泥房,鄉親們鏟草、清溝渠,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

貴寧村村民正在修剪花帶。譚曉軍攝

為筑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牛年開春,作為覃塘區唯一一個全域推進鄉村風貌基本整治試點的鄉鎮,大嶺鄉“三清三拆+”工作起步即提速,開局就爭先,上演一幅“人勤春來早,奮蹄趕秋實”的喜人畫面。

群眾合力建新村 鄉村振興根基牢

貴寧村韋屋屯的房屋鱗次櫛比。譚曉軍攝

走進覃塘區貴寧村韋屋屯,房屋鱗次櫛比,二三層的水泥樓房沿著6條東西向的水泥路次序坐落,雨水順著水泥路的南側流向溝渠,哪怕下雨天,屯裡的道路也是干淨清爽。

“上個世紀60年代,我們屯裡的人白天干農活,晚上建房子。從瓦片、磚頭的燒制到砌牆、蓋房子,大家都互幫互助。”韋屋屯的老黨員韋昌啟自豪地說。這種不等不靠、互幫互助精神薪火相傳。今年2月18日,覃塘區啟動鄉村風貌提升百日攻堅行動,韋屋屯“一組兩會”理事會會長韋顯業召集戶主開會,商議把村后山的集體林地拿出來建設小公園,話音剛落,45名戶主就齊刷刷舉手,一致同意。第二天,大家拿著砍刀、租請鉤機,到林地清除雜草、桉樹。村民韋昌其家的牛欄剛建好,因為擋在了小公園的規劃出口處,還沒等村干部上門勸說,他便自行拆除,“村裡搞建設,我不能拖后腿。”

兩代是黨員 祖宅變民俗館

韋屋屯有座青磚瓦房建於20世紀60年代,屋頂瓦片至今依然整齊锃亮,青磚牆體平整。光線從天井照進來,房屋正廳和兩側廂房牆上鑿出的方型雕花(“囍”字)窗,顯得古朴而雅致。

韋小明家的祖宅。譚曉軍攝

祖宅對大多人來說是一個家庭的“根”。這間祖宅的主人、大嶺鄉武裝干事韋小明介紹,房子是祖父那代人一磚一瓦親手砌起來的,承載著父親從成年、娶妻、生子到兒孫繞膝的記憶,也記錄了他成長的點滴,直到現在,他母親還會在夏天回到這裡住上2個月。屋裡保留著當初燒瓦、推漿的工具,兒時捕魚的煤油燈、魚簍,還有他母親當初的“昂貴”嫁妝——縫紉機。

韋小明家祖宅正廳牆上雕刻的窗花。譚曉軍攝

大嶺鄉黨委書記韋藝計劃將這座祖宅修繕,建成民俗博物館,留住“鄉愁”,打造成鄉村振興的“精神博覽園”,便找韋小明商量租用事宜,韋小明一聽立馬不高興了,“租,不給。捐,馬上送!因為,我和父親都是中共黨員。”

鄉親們得知他們家“捐”出祖宅后,紛紛回到自家翻箱倒櫃找“寶貝”,目前,該民俗博物館已經收集30件物件。

干部回村建家鄉 鄉賢合力謀發展

古平村百懷屯的村貌一角。譚曉軍攝

水泥路通屯達戶,花帶郁郁蔥蔥,活動中心整齊美觀,河堤上護欄新圍,池塘裡水鴨閑游。昔日偏遠落后的覃塘區古平村百懷屯如今已是人人羨慕的新農村。

美麗蛻變離不開古平籍黨員干部、覃塘區紀委副書記、監察室主任黃海君的“良苦用心”。在他的努力下,近年來,村裡修建了水泥路、安裝太陽能路燈等。如今,他又積極響應貴港市“萬名干部回故鄉 帶領群眾建家鄉”的倡議,主動與覃塘區文體旅局協調爭取資金60萬元,為村裡修建大嶺鄉第一個5人制足球場。這天,他正好回鄉為球場物色場址。

像黃海君這樣的干部在大嶺鄉還有很多。“三清三拆+”工作啟動后,金沙村下湴屯村民還在互相觀望,金沙村籍干部、港南區生態環境局黨員李志邦回鄉后,帶頭拆除自家瓦房,為其他村民樹立了榜樣。

馬進競是欽州市峨眉灣生態園的負責人,是休閑農業和旅游觀光業的行家裡手,也是貴寧村的鄉賢。得知他3月4日回鄉探親時,鄉黨委書記韋藝上門邀請他為村裡的20多畝小公園建設出謀劃策。他欣然應允說:“希望在休閑旅游方面積累的一些經驗,能夠為家鄉的建設貢獻微薄之力。”

大嶺鄉黨委書記韋藝介紹,目前,駐外工作的大嶺鄉籍干部已經回鄉報到、並參加鄉村振興工作的人超過80%。(張思 張芳 陸安幸)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2021年03月11日08:34
分享到:
(責編:張芳、黃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