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熱議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做好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2021年01月07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21年01月07日第18版截圖

數據來源:國務院扶貧辦、民政部、全國工商聯 版式設計:汪哲平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開局“十四五”,開啟新征程,如何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們邀請政協委員結合自身的調研、思考與實踐,建言資政。

——編 者

抓住關鍵環節做好有效銜接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 陳曉華

如果說脫貧攻堅是攻城拔寨的攻堅戰,鄉村振興就是持之以恆的持久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要抓住關鍵環節。

做好工作機制的銜接。中央統一部署、省級總負責、市縣親自抓,這些脫貧攻堅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可以移植到鄉村振興上面來。因此,脫貧攻堅完成以后,各級尤其是在市縣兩級,要切實做到靶心不轉,頻道不換,接續做好鄉村振興工作。

做好發展規劃的銜接。結合脫貧攻堅的完成情況和鄉村振興新的目標要求,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抓緊在完成脫貧攻堅規劃的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規劃。鄉村振興規劃關鍵是抓好縣、鄉、村,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做好規劃。

做好政策保障的銜接。在過渡期,根據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要求,不斷充實完善更多帶有普惠性和區域性的政策,對相對貧困群體建立正常的幫扶機制。

做好重點舉措的銜接。從農村情況看,主要是搞好三方面的銜接。一是產業發展舉措的銜接,在脫貧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大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加快構建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更好地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二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銜接,基礎設施要進一步提檔升級,尤其是解決好安全飲用水問題﹔三是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的銜接。

做好工作隊伍和人才的銜接。脫貧攻堅離不開人才的助力,鄉村振興也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一是留下一部分人才。脫貧攻堅完成以后,原來派到鄉村去的人才和工作隊伍,可考慮適當留下一些就地轉化,直接轉換成鄉村振興工作隊。二是引入一部分人才。通過落實好返鄉、下鄉創新創業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城裡的人才到農村去。三是培養一部分鄉土人才。整合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地系統開展農村人才培養培訓。

就近就業鞏固易地搬遷效果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錢學明

在脫貧攻堅中,易地扶貧搬遷涉及范圍廣、投入強度大。按照《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76.4%的搬遷群眾安置在縣城、小城鎮或工業園區附近。從廣西看,“十三五”時期71萬易地搬遷貧困人口之中有67萬人安置在城鎮。截至目前,各地易地搬遷群眾“搬得出”“住得好”“穩得住”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能致富”“快融入”面臨不小挑戰。

安置群眾需要更多依靠城鎮就業獲得收入,但地區周邊就業機會不多,不少搬遷群眾還需要外出到東部地區打工。由於打工期間還需要負擔居住、交通成本,能夠實現就近就業就成為他們的理想選擇。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需要著力解決好群眾就近就業難題,這也影響著脫貧攻堅的成效和質量。

“十四五”期間,我國城鎮化建設將以縣城為重要載體。完善中西部地區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必須聚焦搬遷群眾技能提升、破解就近就業難題,通過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助推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發揮易地扶貧搬遷帶動效應。

建議國家按照現行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安排,引導東部地區轉移產業向中西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周邊精准轉移。這不僅能夯實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基礎、破解搬遷群眾就近就業難題,還能助推產業鏈在轉移中升級。

同時,進一步完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體系,支持引導周邊工業園區配套建設員工住房,提供特殊住房優惠貸款,加快促進“人的就近城鎮化”。此舉不僅可以吸引中西部地區成熟勞動力回流,讓轉移企業獲得穩定的勞動力資源,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還能徹底解決中西部地區“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問題。同時,還能讓就近就業群眾不斷提升“主人翁”意識,與當地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進一步激發工作熱情。

以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全國政協常委、安徽農業大學校長 夏 濤

產業發展是脫貧之本、富民之源、振興之基,要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然而,不少脫貧摘帽地區的產業發展存在定位不准、層次不高、鏈條不長、效益不好的問題,致使產業基礎不牢固。在已脫貧的人口中,有的就業不夠穩定,有的政策性收入佔比較高,這些問題都可能造成返貧風險。

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必須堅持推進產業扶貧。

因地制宜制定產業發展規劃。認真總結扶貧產業發展經驗,科學編制縣級及鄉村產業發展規劃。依據當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和主導產業,培育一些區域性的農產品品牌,打造“一村一品、 一縣一業”的發展格局,實現產業興縣、產業強村。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堅持長短結合,推動扶貧產業由短平快為主的特色種養產業,向以二、三產業為牽引的長效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流通業,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康養健身等多元業態。

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在資金項目、金融保險、用地用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提高其自身發展能力和引領農戶脫貧致富能力。通過政策扶持和市場機制,推進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合作,引導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間加強合作,提升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壯大產業發展規模。

著力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僅靠小農戶自身難以實現,必須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構建農企雙贏格局,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村資產股份化、土地股權化,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瞄准鄉村人才振興關鍵點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副省長 陳星鶯

人才是第一資源。調研發現,當前鄉村人才振興的堵點是:培養吸引人才缺乏針對性、基層缺乏自主權,導致人才留不住、用不好。比如,引進高層次農業科研人才,忽視當地產業基礎、配套水平,結果鄉村無法為這些高端人才提供合適的發展土壤。人才振興的痛點是:新型職業農民緊缺,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導致農業現代化進程滯緩。人才振興的難點是:產業不旺、配套不全導致軟環境缺失。經濟收入、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城鄉差距,使得農村對人才缺乏吸引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瞄准這些關鍵點發力。

紓解堵點。根據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從頂層設計角度系統性規劃鄉村人才治理現代化機制與路徑。充分發揮鄉鎮服務農村和農民的基礎性作用,推動各級投放的公共服務資源以鄉鎮、 村為主渠道落實,通過權力下放、資源下沉、力量下行,讓“人才下得去”“基層接得住”,賦予鄉鎮更多人事自主權。

化解痛點。因地制宜,定制化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探索將鄉村不同群體轉化為職業農民的路徑,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建設,採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合作培訓模式,整地區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破解難點。優化產業環境,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產業體系,引導更多“能人”返鄉干事創業,用創業帶動就業,用就業帶動人才﹔推動資源、服務向鄉鎮下沉,優化人才創業就業環境。推進城鄉戶籍、公共服務等方面制度改革,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高校農村調研基地、 實習基地,實現高校與鄉鎮之間的對接與互動。

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財經大學校長 程永波

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對於形成投資主體多元、投資模式靈活、投資領域寬廣的“三農”投資結構,具有顯著的意義。農業承擔氣候和市場的雙重風險,投資面臨的不確定性較高,需構建相得益彰的投入激勵機制與風險分擔機制。

強化載體,精准資金投向。著重建設好鄉村振興領域重點工程項目、投資信息服務和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台載體,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重點工程項目平台要做好規劃編制和項目策劃工作,明確項目投資方向和運行機制。投資信息服務平台要及時發布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產業政策、投資名錄等引導信息,發揮平台信息匯集和投資對接的作用。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台要以全面建成省級平台為突破口,加快推動農村集體資產大數據信息互聯、資源共享。

細化政策,釋放疊加效應。綜合運用財政、土地、金融、稅收等政策工具,形成撬動社會資本下鄉的合力。在財政支持上,進一步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創新資金使用方式,減少社會資本投資項目的外部風險。在金融支持上,建立農村金融風險緩釋機制,加大對社會資本融資擔保支持力度。在用地保障上,建立鄉村振興用地需求清單。

優化環境,提升服務效能。以基礎設施建設和政府公共服務為切入點,扎實推進鄉村營商環境的優化,充分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持續加大公共資源配置向“三農”領域傾斜力度。在完善政務服務上,要提升服務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水平,減少農業農村領域項目政策、項目申報的信息不對稱。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消除社會資本投資存在的“隱形障礙”,讓社會資本想投、敢投、能投。

加快“新農人”培養步伐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永好

去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國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開啟“十四五”,邁入新發展階段,作為一名“老農人”,未來我們將持續關注如何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產業鏈現代化。

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過去一年,在農村生產端、城市消費端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都對未來涉農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結合未來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應加快“新農人”培養步伐,為此建議:

加大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力度,引入產業工人的“傳幫帶”“學徒制”等培養方式,構建政企校合作的高素質農民培育體系。廣泛構建“地方財政補貼+校企聯合培養+龍頭企業安置”相結合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對口就業體系,引導職業學校與涉農企業發揮渠道和產業優勢,在示范園區、種養殖基地實訓教學,引導傳統農民學習進修數字化、智能化的專業技能,盡快轉變為現代化的“職業農民”、產業工人,實現穩定就業。

加強對農村致富帶頭人、家庭農場主的培育,引導涉農企業輸出成熟的農業人才培養和產業管理經驗,關注鄉村人才梯隊建設。既要讓一線務農人員普惠性地獲得技能水平的提升,也要在農村中培養出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發揮他們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此外,還要重點培養一批高端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孵化更多新生代農民企業家。

此外,還要從資金、用地、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主體高質量發展,將扶持政策與聯農、帶農的效果挂鉤,更好地帶動脫貧戶、小農戶掌握技能,轉變為適應農業發展現代化所需要的“新農人”。

(本報記者 李昌禹採訪整理)

《人民日報》(2021年01月07日第18版)

(責編:龐冠華、周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