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專訪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李林

【查看原圖】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李林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李林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2020年11月30日15:21

人民網南寧11月30日電 11月30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李林接受人民網專訪,暢談學校“產教結合、校企合作”、辦學特色、人才培養等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績。

問題一:近年來,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深化“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少佳績。請您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李林:學院始終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辦學主渠道,與中國能源建設集團、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500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國內龍頭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合作、基地共建、員工培訓”等諸多方面深入開展合作。

學院協同廣西水電行業、企業及職業院校等243家單位,牽頭組建了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教育集團,形成了“政行企校聯動、產教深度融合”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特色,集團於2018年被認定為自治區首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並於今年10月被認定為國家首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集團成立多年來,為廣西水利水電事業培養了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助推了廣西水利水電事業的發展,在區域形成了強大影響力,成就了“廣西水電黃埔軍校”“水電人才搖籃”等美譽。近年來,學院畢業生就業率穩居全區同類院校前列,連續多年獲得“全區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突出單位”稱號。

問題二:那麼咱們學院在這方面都有哪些辦學特色和新模式,在未來還將會有怎樣的規劃?

李林:“共同決策、深度合作、協同發展”的校企合作理念將學校與企業緊密構成利益共同體,持續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七個共同”,開展人才培養、職工培訓、工程建設、產品研發和技術合作等,共建農業節水灌溉基地、水輪發電機組安裝與檢修實訓室、電站/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實訓基地等公共實訓平台及校內外實訓基地、“八桂水利”“百越電力”等5個產業學院、“中銳汽車學院”等4個混合所有制學院、水利灌溉技術產學研基地等4個校企合作實體、2個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15個“1+X" 証書制度試點及110多個企業訂單班。與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北海校區、梧州學院等院校開展產教融合聯合培養本科專業3個。

學院搭建科研成果應用轉化中心,與機電行業企業共建的“機電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認定為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與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項目孵化等﹔打造“靜湖科技創新”等團隊,助力企業發展﹔與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建了“廣西東盟TRIZ研究應用中心”,舉辦了多次面向開發區企業TRIZ創新方法培訓班和技術咨詢與服務活動。面向企業職工、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精准扶貧,為農村水電等提供技術服務。

學院協同企業“走出去”,建設中國-東盟柬埔寨農業促進中心廣西培訓基地等與東盟國家“產學研用”結合的國際合作實訓基地,打造高水平國際合作科研團隊,培養東盟國家技術技能人才,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高質量專業標准課程標准和教學資源。校企聯合為越南、柬埔寨等東盟國家舉辦了國際培訓班,境內5期、境外2期,共培訓國際技術技能人才140多人。在柬埔寨的金邊、暹粒等地建立“互聯網+”農業高效節水灌溉產學研示范基地。

問題三:今年的10月中旬,廣西基層水利“訂單式”人才培養2020級訂單班開班儀式在學院長堽校區舉行。請您介紹一下廣西基層水利“訂單式”人才培養工作的目的和亮點。

李林:廣西基層水利人才定向培養計劃於2020年開始,一直持續到2024年。學生培養的經費由自治區層面統一解決,免除了訂單班學生三年學費、住宿費和教材費,學生按期畢業后直接分配到基層水利部門工作,納入事業編制實名制管理。

廣西基層水利“訂單式”人才培養是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有關政策精神,從水利改革發展大局出發,強化基層水利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為穩定和加強基層水利人才隊伍力量開辟了新渠道。

為解決廣西作為西部民族貧困地區而出現的基層治理工作環境條件比較艱苦、學歷人才總量偏少、專業技術力量薄弱等問題,自治區水利廳和教育廳、編辦、人社廳、財政廳聯合開展基層水利人才定向培養工作,制定了五年詳細的實施方案。學院2020年面向全區21個縣(市、區)招生錄取了90名理工類高中起點專科層次水利水電工程管理專業考生。在招生錄取工作中,生源數量充足,投檔錄取比例超過了1:3﹔生源質量優良,錄取平均分數高出廣西專科出檔線145分﹔人才性別結構合理,男女生源比例約為2:1﹔面向少數民族、邊遠山區、邊境縣、精准扶貧計劃考生招生錄取了56人。

訂單式人才培養是水利人才培養的創新實踐,也是學院服務廣西水利行業、培養水利基層急需人才的重要舉措。訂單式培養採用“定向招生,專班培養,定向就業”的方式,解決基層水利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等突出問題,為推進基層水利人才建設工作、實現西部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和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和堅實保障。 

分享到:
(責編:沈泉池、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