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野生動物養殖戶“騰籠換鳥”

本報記者 龐革平 

2020年10月13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野生動物養殖戶“騰籠換鳥”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10月13日第8版頁面截圖

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野生動物養殖轉產轉型迫在眉睫。各地積極採取措施,幫助養殖場戶“騰籠換鳥”,有序有效轉型轉產。廣西是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重點省區,蛇類、竹鼠類數量分別佔全國的70%、60%。今年以來,廣西為養殖戶量身訂制轉型方案,採取兌現補償款、小額信貸扶持、產業獎補等措施,指導幫助養殖戶轉型轉產,鞏固脫貧成效。

兌現補償款

走進廣西賀州市昭平縣黃姚鎮北萊村原竹鼠養殖基地,“咕咕咕”鷓鴣低鳴聲此起彼伏。

“70天就出欄7300多羽鷓鴣,毛收入11萬多元。下一步,我們將通過基地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參與鷓鴣養殖。”昭平粵桂協作鷓鴣產業養殖基地負責人溫金才開心地說。

昭平縣扶貧辦主任彭斌說,他們將大力扶持轄區原來養竹鼠的500人轉型養鷓鴣,養殖戶年收入有望增加3萬元以上。

“存欄的2938隻竹鼠,政府全部進行了妥善處置,我領到了52.88萬元補償款。”百色市田東縣義圩鎮朔晚村貧困戶黃日近打算用補償款新建一家養豬場。

為妥善做好野生動物養殖補償處置工作,確保從事蛇類、竹鼠、蛙類等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的貧困戶不直接因此返貧,今年6月1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和自治區財政廳聯合印發《廣西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處置指導意見》,及時採取政策兜底、綜合利用、轉產轉型、科學放生、種源留存、無害化處理以及國家規定的其他處理方式等措施,有效地推進處置工作。

自治區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張振球告訴記者,今年6月之前,廣西從事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養殖的貧困戶,大部分都是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鼓勵下從事竹鼠、蛇類、果子狸等養殖項目,基本上沒有辦理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馴養繁育証。為確保這些養殖戶不因受政策影響出現返貧現象,《指導意見》確定補償范圍時,明確將“享受自治區特色產業獎補政策的建檔立卡貧困養殖戶”納入合法養殖場(戶)范圍。與此同時,合法養殖范圍還規定了“其他合法養殖的農戶”,其中包括地方政府、扶貧部門指定的致富帶頭人及其帶領養殖的農戶等,不論是否持証,都可以界定為合法,依法給予補償。

百色市田東縣隆圓蛇類養殖場養殖有眼鏡蛇、滑鼠蛇等,年均純收入在8萬元以上。“我起初有些抵觸情緒,經過工作人員的政策宣傳引導,最終領取了補償金,接受了轉產發展。”蛇場負責人黃紅評說。

截至目前,廣西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處置蛇類1600多萬公斤,處置率100%﹔其他動物種類382萬隻(頭),處置率100%,已兌付養殖戶補償款11億多元。

順利轉產

崇左市江州區羅白鄉渠勒村養殖戶甘有業往年蛇養殖近10000條,年收入50多萬元。現在,他轉型發展養殖竹虫、養魚等。“目前,竹虫已投入5萬元,並已經可以在市場上銷售,養殖羅非魚有30000多條,預計春節前可以上市。”甘有業說。

百色市田東縣祥周鎮竹鼠養殖合作社責任人黃紹東帶領群眾,原來養殖竹鼠500多隻。新冠疫情發生后,他們積極轉型轉產,承包了村裡的30畝荒地進行種桑養蠶,把竹鼠養殖場致為蠶房。經過3個多月的的努力,到10月7日出售蠶絲5批次,年內預計收入8萬余元。

賀州昭平縣積極指導幫助養殖戶尋找產業轉型之路,並及時制定補償方案,盡量減輕疫情對竹鼠、蛇等特色養殖產業的沖擊。

“2月份,縣裡兩次下發特色產業獎補政策,引導貧困群眾及時轉產。”彭斌介紹,今年上半年,全縣發放產業獎補資金3700多萬元,及時引導竹鼠養殖貧困戶(散戶)轉型轉產,轉養白鴿、生豬等,保障產業收入不受影響。

在蛇存欄量超過400萬條的欽州市靈山縣,與養蛇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約4萬人。根據《廣西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處置指導意見》,眼鏡蛇、滑鼠蛇等可轉型藥用,也可以以每公斤110元的補償價交給政府統一處置。

在廣西各地收儲存欄蛇的某公司法人代表陳燕說,公司已調用南寧市周邊大量冷凍倉庫,用於存欄蛇的收儲。同時,也在推動滑鼠蛇等列入壯瑤民族醫藥藥典,及時辦理相關審批。他們計劃到廣東等地拓寬銷路,為食用蛇轉藥用創造可持續發展前景。

目前,廣西2萬多養殖戶、5萬多從業人員正走在合法合規經營、有序有效轉產轉型的路上。

政策“兜底”

“蔣書記,你放心,我上個月用補償資金和小額貸款購買30多羽獅頭種鵝來養,條件成熟再多買幾十羽種鵝來養,這樣就可以擴大獅頭鵝的養殖規模。我有信心做好轉型轉產工作。”玉林市博白縣那卜鎮雙竹村脫貧戶江志鵬信心滿滿地向駐村第一書記蔣海說起自己今后的致富計劃。據了解,原來江志鵬投入資金建立封閉型蛇場,准備帶動周邊農戶一起發家致富時,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蔣海作為駐雙竹村第一書記以及江志鵬的結對幫扶人,一方面與當地鎮信用社加強溝通、協調解決小額信貸﹔一方面引導江志鵬做好處置補償和轉型發展工作。最終,當地信用社批准了小額信貸5萬元鼓勵其轉型養鵝。

利用國慶放假,貴港市覃塘區蒙公鎮凌寺村覃學偉趕緊將400平方米的竹鼠場改造成為80平方米的竹虫養殖場,准備轉型養殖竹虫。

為減輕存欄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繼續喂養投入壓力,貴港市採取先處置后補償的辦法開展補償處置工作。覃學偉養殖400多隻竹鼠,每個月僅投料就需要2000多元,這對於一個靠借款來搞養殖業的貧困戶來說,壓力非常大。“現在,政府全部有償回收竹鼠,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覃學偉告訴記者。

為了讓覃學偉安心轉型養竹虫,政府將他一家5口人納入低保供養,免除了他3個孩子的學雜費﹔幫扶聯系人和村干部又介紹他到中板廠打工,每個月收入2000元,生活基本上沒有因為養殖轉型受到影響。

家住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草寺村的貧困戶羅益芬,原來養有水律蛇2000多條,野生動物養殖兜底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及時對他養殖的蛇進行了兜底保價回收。同時,桂嶺鎮鎮政府還免費發放了雞苗和鴨苗100多羽,鼓勵他及時轉產發展,並依據政策讓羅益芬一家及時享受低保補助政策。“如今羅益芬一家雞鴨養殖已經上了軌道,兔子試養也在同時進行,試養成功后將很快進行批量購入種兔,養殖的路子也會越走越寬。”駐村第一書記丁大海告訴記者。

據介紹,廣西各級財政已投入數億元,開發了一批非固定性扶貧公益性崗位,如清潔員、維穩員等,養殖的貧困戶可以選擇合適的崗位就業,每月工資約1500元。另外,將一些存在返貧風險的養殖貧困戶納入低保兜底。

目前,廣西對涉及陸生野生動物養殖的790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落實“一戶一案”轉產轉型或納入政府保障。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10月13日第08版)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