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難題辦實事 定點幫扶讓巴馬群眾過上好日子

2020年09月22日18:04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廣西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是國定貧困縣、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以及深度貧困縣。2015年底全縣有57個貧困村、65167個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25.5%。“九分石頭一分土”的特殊自然地理因素決定了巴馬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將遇到諸多難啃的硬骨頭。

據了解,從2016年起在這片艱苦的土地上卻扎根著一支為巴馬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懈奮斗的隊伍,他們是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文化和旅游廳、地方志辦等5個區直單位定點幫扶巴馬縣的駐村干部。

自開展定點幫扶以來,各區直定點幫扶單位始終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組織人力、財力、物力真幫真扶,助推巴馬縣脫貧攻堅工作。

黨建引領,激活貧困村“造血”功能

“幫錢幫物,不如幫建個好支部。有了好領頭,群眾致富有奔頭。”2018年3月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呂運啟一到西山鄉勤蘭村上任駐村第一書記,便從抓村兩委建設入手,他組織完善村黨建工作制度建設,推進村“五人議事小組”開展工作,常態化將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和規定進行普及,為勤蘭村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呂運啟的帶領下,勤蘭村基礎設施建設、飲水安全、危房改造、控輟保學、發展村集體產業,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的“疑難雜症”通過支部會議和黨支部會議都得到了及時有效的解決。

在黨支部的努力下,勤蘭村的群眾團結一致,大力發展起以香豬、毛葡萄、火龍果、蜜蜂、小谷雞為特色的生態扶貧特色產業鄉村產業,實現全村貧困戶產業全覆蓋,激活了群眾的“造血”功能。人們口中“窮山響水”的勤蘭村,2015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目前人均年純收入達到6349元,增長了2倍多,經過努力,2019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萬元以上,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0.2%。呂運啟被鄉親們熱情的稱呼為“親民書記”。

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筑牢脫貧攻堅根基 

西山鄉卡才村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定點幫扶巴馬縣的貧困村之一,村裡石山遍布,前幾年,村裡交通條件、基礎設施也相對落后,老百姓隻能走山羊小道、看天喝水,毫無發展出路。

為幫助卡才村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黃程華一到卡才村上任駐村第一書記就進村入戶,找准困難,對症下藥。他利用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資源,牽橋搭線,籌集資金60萬元,為卡才村3個屯硬化6條道路,解決了卡才村385名群眾出行難問題﹔組織村民實施人飲工程項目,新建30座家庭水櫃,有效解決全村群眾的飲水難問題。

為解決巴馬縣群眾“飲水難”問題,2016以來,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先后共投入資金1300多萬元,協調相關專業單位對巴馬縣的西山、那桃、甲篆、巴馬鎮等4個鄉鎮17個自然屯實施鑽探與成井共17口,鑽探孔(井)深度共1709.91米,共建設水泵房17座,從根本上解決了8247人的飲水困難問題。

據悉,針對定點幫扶貧困村行路難、飲水難、住房難等困難,5大區直單位結合各自聯系貧困村的實際情況,找准困難,精准發力。

據統計,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改善平林村、合樂村、仁鄉村3個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每年給予巴馬縣西山鄉勤蘭村、戈賢村、弄峰村、弄林村、卡才村和燕洞鎮岩廷村6個聯系村200萬用於開展脫貧工作,自治區地方志辦先后共投入600多萬元加強百林鄉那莫村屯道路、安全飲水、文化設施、電網通訊等基礎設建設,廣西銀保監局先后累計援助扶持那社鄉東烈村資金和物資達240多萬元,交通銀行廣西分行累計投入150多萬元用於改善所略鄉平六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助力群眾增收

一直以來,巴馬縣就有發展旅游、康養和其他生態型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然而,幾年前,巴馬縣各貧困村因為人力、財力、技術等問題,村裡的產業寥寥無幾甚至為零。

“現在不一樣了,村裡建起了桑蠶養殖基地和小谷雞基地,帶動了300戶貧困戶在家通過養殖實現增收,全村從2016年至2019年共有304戶1482人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52.58%下降到1.31%,2019年底實現整村脫貧摘帽。”巴馬縣那社鄉東烈村駐村第一書記羅元功介紹。

東烈村的發展與脫貧得益於廣西銀保監局的幫扶,廣西銀保監局先后累計援助扶持東烈村資金和物資達240多萬元,幫助東烈村建設桑蠶養殖基地和購買雞苗、桑苗,基地還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集體經濟、農戶”的運營模式,有效帶動了全村貧困戶發展產業實現增收。

在巴馬縣那桃鄉平林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特別適合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根據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平林村駐村第一書記文德會介紹,在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的幫扶下,平林村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集體經濟、農戶”形式發展鄉村旅游業產業,並鼓勵貧困戶入股分紅、參與做工獲得工資收入,助推村民脫貧致富。

目前,平林村已經形成了“1+3+1”即1個發展鄉村旅游民宿的仁壽敢煙農家樂專業合作社、3個公司企業帶動林村脫貧攻堅工作、1個鄉村旅游景區的旅游扶貧產業格局。鄉村旅游產業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讓300名貧困戶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夢,掙錢顧家兩不誤。

在定點幫扶工作中,區直單位按照“一鄉一特”“一村一品”模式,組織人力、財力、物力幫扶貧困村發展產業,貧困村的產業扶貧結出累累碩果。

自治區地方志辦投入80多萬元扶持百林鄉那莫村群眾發展香豬、山羊、黃牛、瑤山花雞等特色養殖業,成立有1家村民合作社和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群眾發展桑蠶、油茶、糖料蔗等特色種植業,帶動100名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交通銀行廣西分行共投入60萬元,扶持所略鄉平六村打造一個200畝的油茶低產改造示范林和一個100畝的油茶新植示范林,向群眾發放14萬株油茶苗。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集體經濟、農戶”的運營模式,帶動391戶農戶通過發展種植油茶產業增收脫貧﹔同時,扶持有發展潛力的合作社2個,發展所略大白菜種植、生態養殖等產業,培育致富帶頭人7名帶動53余名群眾增收。

在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的幫扶下,西山鄉勤蘭村、戈賢村、弄峰村、弄林村、卡才村和燕洞鎮岩廷村6個各村大力發展香豬、毛葡萄、小谷雞等生態扶貧產業。6個貧困村有91個村民小組149個自然屯共2407戶952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050戶4602人。截至2019年底,6個貧困村的全部達到“八有一超”標准,均全部脫貧摘帽。(梁林順、韋雄英)

(責編:劉佳、陳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