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石山 融入新生活

貴州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文章

本報記者 蘇 濱 孟祥夫 程 煥

2020年09月20日09: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搬出大石山 融入新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

絢爛的燈光,磅礡的音樂,歡快的舞蹈……晚上7時,在貴州省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忙碌了一天的謝小串仍然准時出現在廣場。簡單准備之后,她和鄉親們一起給游客獻上阿妹戚托舞、篝火舞等表演,“這都是家鄉舞蹈,搬出大山非但沒丟,還派上用場咧!”

截至2019年底,貴州省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面完成。為讓搬遷群眾搬得出、住得好、有事做,貴州眼下正通過層層督戰、成立專班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文章。

穩就業,戶戶有錢掙

前陣子,省級挂牌督戰隊來到阿妹戚托小鎮走訪,發現個別搬遷戶仍在家中待業。

“這幾戶明明有勞動能力,怎麼一直窩在家裡,還說找不到工作?”當地脫貧攻堅指揮部工作員杜永高很清楚,在阿妹戚托小鎮,一戶至少一人就業的目標早已實現。“一調查,原來貧困戶享受許多政策扶持,哪怕不工作也能照常生活,時間久了,個別人成了懶漢。”

杜永高立即帶著包棟、包組干部以及幫扶責任人,走家串戶做思想工作。“好日子還是得靠自己的雙手,不能一輩子指望國家。”

為解決搬遷群眾就業難題,晴隆縣在阿妹戚托小鎮旁建起了產業園區,從浙江寧波等地引入9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可提供1500多個就業崗位。同時通過層層督戰與定期走訪排查,晴隆縣及時消除返貧風險,全力穩定就業,讓以崗定搬、以產定搬真正落地,確保戶戶有錢掙、有活干。

貧困戶謝小串想找份工作,但一直沒有稱心的。好在幫扶干部不定期走訪,很快掌握了情況,推薦她到現在的崗位。“小鎮辦了藝術團,打算招群眾演員,每天晚上表演節目。我從小會舞蹈,做這個也順手。”

今年,謝小串又在小鎮的產業園裡謀了份工作,步行隻有幾分鐘的距離,每個月到手3000元。“白天上班,晚上跳舞,勞逸結合,可充實咧。我們得趁著年輕,把日子過得再好些,這樣才更有奔頭。”

補短板,教育提質量

“這所學校剛建成沒幾年,眼下最缺教師,另外圖書館的圖書、書架缺口也不小。”見到羅珍琳時,隻見他滿頭大汗,手機響個不停。

走進望謨縣實驗高中校園,一棟棟白粉牆、小青瓦、坡面頂的教學樓格外顯眼。“每個教室都實現網絡教學,多媒體、空調等軟硬件設施全部配齊。”作為校長,羅珍琳把所有資源都用在了刀刃上,“我自己沒有專門的辦公室,電風扇也舍不得買。”

學校緊鄰高車、平郎兩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為保証教學質量,讓搬遷學生安心就學,羅珍琳一直在想辦法提升辦學水平。在社會力量幫助下,今年望謨縣實驗高中還建成了錄播室,既可直播、錄播教學,又能跟寧波的學校搭建雙師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學校有2800多人、教師195名,按照1︰12.5的師生比例,還有近30名的缺口。”物理、化學教師最是緊缺,羅珍琳已經向縣教育局申請。

望謨縣教育局局長冉啟飛介紹,今年剛招聘的55名教師,超過一半分配給望謨縣實驗高中。“除了州裡幫扶之外,縣裡還與浙江寧波、余姚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從幼兒園到高中,幫扶學校超過30所,今年僅實驗高中就有5名幫扶教師。”

“能幫助孩子打好基礎,為他們的未來出份力,是件幸福的事。”看著全校師生那股勁頭,寧波幫扶教師唐建福說。

2020年望謨縣高考上線率居所在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三。“不少搬遷群眾都說,縣城蓋得最好的房子就是學校!”冉啟飛說,未來將繼續查漏補缺,不斷提升教育質量。

強治理,融入新生活

“在陽台抽煙、嗑瓜子,隨手扔到樓下”“垃圾總是堆在門口,很少放進垃圾桶”“住戶跟物業起口角,相互不對付”……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鬆山街道城南社區黨支部副書記鄭學森發現,幾個月下來,搬遷群眾依舊融入困難,“生活習慣、衛生意識還是老一套,上門勸都沒效果。”

如何創新社會治理,引導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生活,也是挂牌督戰的重要內容。社區干部開會商討,僅憑群眾自身轉變還不夠,得想辦法加以引導規范。

“今年4月,我們決定實行‘紅黑榜’,表揚獎勵好的做法,不好的則通報,后來擔心群眾接受不了、怕丟面子,就改成上門傳達教育。”鄭學森說,事實証明,這招兒立竿見影。

上個月,因為主動維護社區衛生,65歲的梁光榮登上社區“紅榜”,還拿到了大米、食用油等獎品。打那之后,梁光榮不僅把自家收拾得干淨整齊,晚上遛彎也會幫著撿垃圾。

“我們需要樹立榜樣,引導、激勵大伙兒改變生活習慣,成為合格的新市民。”鄭學森每個月都會跟干部入戶走訪,評選出典型,同時對做得不好的拍照警示、督促改進。

目前,紫雲縣已完成4862戶20213人的搬遷任務。堅持問題導向,紫雲縣以督促戰,持續解決搬遷入住中存在的問題,幫助搬遷群眾完成身份轉變。

《人民日報》( 2020年09月20日 第 02 版)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