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廣西篇

且看廣西如何牽住脫貧攻堅的“牛鼻子”

趙強 楊佳 杜明明 曾帆 朱曉玲 湖長明 馬天翼 蔡睿智

2020年09月18日17:29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原標題:且看廣西如何牽住脫貧攻堅的“牛鼻子”

崇山疊嶺,十曲九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位於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的都安瑤族自治縣,是廣西4個極度貧困縣之一。

山多地少、交通不便……都安的脫貧攻堅之路可謂“先天不足”。“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重”,廣西要啃下這樣一塊“硬骨頭”,難度可想而知。

“都安是大石山區、又是石漠化嚴重的地區,能發展什麼扶貧產業,光給資金行嗎?”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在聽完都安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陳繼勇的匯報后,關切地問。

經過深入調研和多方試點,“貸牛還牛”產業扶貧新模式應運而生,身處大石山區深處的百姓們摸到了脫貧致富的“牛鼻子”。

8月中旬,“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廣西,近距離探訪“貸牛還牛”是不是像傳說中的那麼“牛”。

三方聯動,沒錢也能養牛

大山深處,“哞哞”聲此起彼伏。

清晨6點,同往常一樣,匆匆吃過早飯后,陸飛琴開始清掃牛棚,准備飼料。

陸飛琴,都安瑤族自治縣地蘇鎮鎮興村上蘇屯村民。大兒子患病,還有80多歲的父親需要贍養,家裡的積蓄早已花光。夫妻倆起早貪黑,種玉米、打零工,日子過得緊巴巴。2015年被識別為貧困戶。

“我們這耕地少,想養殖也不知道養什麼,村裡人都挺愁。”面對記者,陸飛琴道出了多年前的無奈。

“種地掙得少,養殖沒本金”。就在一籌莫展時,都安縣委、縣政府實施的“貸牛還牛”項目,給陸飛琴一家送來 “及時雨”。

人民網制圖(設計:張方磊)

所謂“貸牛還牛”,是通過小額扶貧貸款資金扶持貧困戶養牛,貧困戶零門檻參與,每年免費從企業“貸”一頭牛犢,可自養也可由合作社代養,牛養大后企業按不低於市場價回購,貧困戶還牛后再貸牛,滾動發展。

陸飛琴一家依靠養牛脫貧增收。人民網 朱曉玲攝

“一開始我們擔心養不好,也怕養完賣不出去。”陸飛琴和老公猶豫不決。當地幫扶干部算了一筆賬——“政府免費‘貸’給你們家1頭牛,等牛達標后,企業會按市場定價從你們手裡回購,部分龍頭企業還比市場價高呢。”

一合計,怎麼著也虧不了。2016年,陸飛琴從“貸牛還牛”項目貸了1頭,又自購2頭。

當年,“三頭牛”改善了家裡的生活條件。嘗到了甜頭,夫妻倆接連擴大養殖規模,今年已經養到22頭牛。過去種玉米的石窩地,現在都種上了牧草。夫妻倆鉚足了勁,准備大干一場。

“幫扶干部聯系了養殖專家手把手教我們,政府還為每頭牛購買了保險。”陸飛琴說,“今年我家已經賣了6頭牛,除去成本,還有30000元左右的純收入哩!”

依托零門檻參與、“政府、企業、保險、農戶”四位一體協同推進的巨大優勢,都安的“貸牛還牛”惠民無數﹔“貸牛還牛、還牛再貸”的滾動發展模式,也給像陸飛琴這樣的貧困戶送去了可持續的脫貧希望。

經過幾年努力,都安全縣瑤山牛已發展到16萬頭,帶動40個貧困村實現摘帽,1.9萬戶貧困戶脫貧,“戶均一頭瑤山牛”的目標在當地逐步實現。

政策托底,解除后顧之憂

“九分石頭一分地,石頭縫裡謀生計”。寥寥數語,道出了廣西大石山區百姓生活的無奈。

“貸牛還牛”模式,讓當地貧困戶成了養殖戶,大家相繼“解鎖”這一致富技術。“貸牛還牛”,成了他們最樂意分享的脫貧經驗。

奔小康的門路有了,后續保障咋跟上?幾番琢磨之下,“牛保險”應運而生。

五個月前的一個雨天,廣西崇左市天等縣寧干鄉東儀村養殖戶趙進優遇上了難事兒——散養在山上的3頭母牛不慎摔下山。

“其中1頭母牛下個月就要生崽了,這要是處理不好,可就賠大了。”發現牛意外墜亡后,趙進優第一時間給村干部打電話商量對策。

工作人員運用牛臉識別技術辦理“牛保險”。中國人壽財險天等縣支公司供圖

“別擔心,老趙,我這就聯系咱們之前給牛上保險的公司,讓他們過來看看。”

記者了解到,中國人壽在當地“以獎代補”政策的基礎上,免費為養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購買“牛保險”。貧困戶隻需提供身份証、銀行卡和扶貧手冊等材料,相關工作人員同村委對接核實情況后,通過牛臉識別技術將牛的信息精准錄入信息庫即參保成功。

“我們按‘一牛一標簽’對牛進行電子化管理,以提高理賠效率。按牛的重量進行賠付,平均每頭意外死亡的牛可獲賠5000元,最高可獲賠8889元。”中國人壽財險天等縣支公司負責人曾鈿富說。

“我的兩個孩子都在讀書,家裡耕地又少,全家生計就指望著這一批牛能賣個好價錢。要是沒有‘牛保險’,我可真的是不知道怎麼辦了。”趙進優說。

在保險勘察員和畜牧站畜牧員現場勘驗核實后,趙進優拿到了1.5萬元的理賠款,“有了這‘牛保險’,我對養牛致富更有信心了。”

趙進優對養牛致富充滿信心。人民網 朱曉玲攝

趙進優養殖的21頭肉牛已經全部參保,還有母牛准備生產,預計今年還能出欄5至6頭,年收入預計可達9萬元。

不止天等縣,都安也整合資金為每頭“貸牛”購買400元的保險費。如果貧困戶飼養的牛出現意外死亡,保險公司將提供理賠,貧困戶可免費再領取牛犢進行飼養。

“零風險”給貧困戶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除了意外死亡,“草料儲備足不足”也是影響養殖成本的“重頭戲”。

“2018年開始,牛越來越多,牧草就開始緊缺。雖然我們自己也種一些,但還是不夠。”在東廟鄉安寧村牧場加工廠,記者看到工人正將農戶送來的牧草粉碎。相關負責人說,之前每到年底,養殖戶們隻能去外面購買牧草,很劃不來,為了解決牛的“口糧”問題,當地搞起了“牧草銀行”。

“跟銀行差不多,我們有‘貸草還草、貸草還錢、存草取草、存草取錢、存錢取草’這五個模式。牧草在我們這就像貨幣一樣,可以流通。”該負責人介紹說。

目前,加入“牧草銀行”的固定會員有6個合作社,5戶種養大戶,共有牧草1700畝,年可存貯5000噸。

產業融合,銷路無需犯愁

“一頭牛”,不僅讓貧困戶受益,還提升了廣西多地的產業水平。

一方面,“貸牛還牛”扶貧產業正改變當地農民世世代代的種植結構和生產方式﹔另一方面,全產業鏈閉環模式的不斷完善也在增加養牛產業的附加值。

“產業扶貧的關鍵就在於產銷對接,產銷對接的關鍵則在於龍頭企業帶動。”陳繼勇說。

嘉豪冷鏈物流中心工人正在將切割好的牛肉裝袋塑封。人民網 曾帆攝

嘉豪公司就是這樣一家龍頭企業。在公司冷鏈物流中心,記者看到了按牛腩、牛柳、牛腱子等10多個部位分部位切割、包裝好的牛肉。據介紹,這是要送到南寧銷售的樣品。

脫貧致富有了保障,如何做大做強品牌效應就成了接下來的新課題。

“牛在都安養,肉在全國賣”。廣西都安嘉豪實業有限公司投資3億元建設了都安西南冷鏈倉儲物流中心,將屠宰、加工、冷鏈三環節無縫銜接,暢通牛產品銷售渠道,通過全程冷鏈將大石山區的牛肉銷售到全國各地。

“養牛產業周期性強,市場波動容易挫傷貧困戶積極性。”公司負責人林杰說,大型冷鏈倉儲的建設可以平抑這種市場的起伏,降低貧困戶養殖風險。

“累計向貧困戶發放牛犢3.4萬頭﹔帶動2.5萬戶貧困戶脫貧致富﹔貧困戶每年每戶可增收5000元~10000元……”作為“貸牛還牛”扶貧產業全產業鏈的“終點站”,嘉豪公司在發揮從市場產品到餐桌的中轉樞紐作用同時,還為當地百姓提供了3000個直接或間接的就業崗位。

貧苦戶自家的牛棚。人民網 曾帆攝

“貸小牛,還大牛”。隨著“牛產業”循環鏈條的打通,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牛犢被貧困戶領養,有更多的貧困戶在物流中心就業,也將有更多的牛肉被送上各地老百姓的餐桌。

“貸牛還牛”的創新扶貧模式,正全力促進八桂大地上那些白雲生處的“村庄”趟過脫貧泥沼,走向康庄大道。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