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一所鄉村學校引入網課資源

一塊屏幕 打開的不止一扇窗(解碼·在線教育)

本報記者 王雲娜

2020年08月11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一塊屏幕 打開的不止一扇窗(解碼·在線教育)

圖為新圩學校龍家坊教學點,老師用“班班通”給學生上課。楊雄春攝

核心閱讀

一根網線、一塊屏幕,能給鄉村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帶來什麼?

湖南省永州市新圩鎮新圩學校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鄉村學校師資不足,提高了教學質量。

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新圩鎮與郴州市的臨武縣、嘉禾縣交界,鎮上的新圩學校是九年一貫制鄉村學校。學校共有1363名在校生,包括小學生993人、初中生370人。

新圩學校校長段勝文認為,辦好鄉村學校、留得住學生,不僅得益於老師們的敬業和負責,也與教育信息化密不可分,“每個教室都安裝了聯網的觸屏電腦,我們和山外的世界打通了”。

一個農村教學點的變化

“老師,屎殼郎長什麼樣子?”在新圩學校龍家坊教學點,二年級班主任龍忠武正在講授語文課文《我是一隻小虫子》,讀到有關屎殼郎的內容時,一名學生好奇地問。龍忠武“有備而來”。他將兩塊黑板推開,露出一塊電腦屏幕,點擊播放屎殼郎搬運食物的視頻,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很快就掌握了書上的知識點。

這台一體機電腦,就是“班班通”多媒體教學設備。2011年起,藍山縣每年拿出一定資金,為當地中小學配備“班班通”。2016年,龍家坊教學點用上了65英寸的大屏幕一體機,龍忠武心裡高興,“輕鬆多了,事半功倍。”

龍忠武今年52歲,在龍家坊教學點教書近30年。目前,他和一名代課老師每人負責一個年級,肩負著全科教師的責任。這也意味著,班上所有課程都由他一個人教。

“周一到周五,從早上7點45分的晨讀開始,上午4節課,下午3節課,要用粉筆在黑板上板書大量內容。”龍忠武說,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家中農務繁忙,中午家長無暇看護孩子,他還會組織學生們回校午睡,“孩子們趴在課桌上休息,我就坐在講台上批改作業。”

令龍忠武感到困惑的是,自己並不是樣樣科目都精通,碰上音樂課,“我不會唱歌,就怕把孩子給教壞了。”無奈之下,他開口求援,請學校本部安排音樂老師到教學點來上課。

有了“班班通”以后,龍忠武學會在湖南省基礎教育資源網下載免費的優質課件,不僅可以節省板書時間,還豐富了每堂課的內容。

“遇到比較抽象的內容或者知識難點,我會提前准備好圖片和視頻,課堂更吸引人,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濃。”龍忠武說,每周兩節的音樂課他也不用發愁了,通過大屏幕,班裡孩子和新圩學校本部的學生能同上一堂音樂課。

一堂勞動課的效果

今年上半年,在新圩學校讀小學三年級的李梓軒一直在家上網課。按照學校要求,李梓軒用媽媽李麗娟的手機收看了網絡大課堂《勞動最光榮》。沒過多久,家裡的三畝田要准備春耕。還沒等媽媽開口,李梓軒就主動提上桶,撿石頭、清雜草。這讓李麗娟很驚訝。

李麗娟是本地村民,在新圩學校門口租了房子。平時丈夫外出務工,她就一心扑在孩子的教育上。為了教好孩子,她也會竭盡所能講一些道理。可由於文化水平不高,有時候磨破嘴皮,孩子也不大聽得進去。

“這究竟是堂怎樣的網課?”李麗娟打開手機,把《勞動最光榮》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看完后她覺得“道理確實比我講得好”。

這是湖南省在教育信息化探索過程中啟動的“我是接班人”全省網絡大課堂,涵蓋思政德育、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科技探索、文化藝術等課程,採取錄播形式,每周六通過湖南教育電視台及一些網絡平台播出。目前已播出了《我和我的祖國》《勞動最光榮》等課程。

網絡大課堂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請來各個領域的代表性人物,鮮活生動地講述故事。“網絡大課堂做得就像電視劇、綜藝節目一樣好看,孩子們發自內心地愛看。” 網絡大課堂總班主任、長沙市育英學校老師郭曉芳說。

這堂課也上到了段勝文的心坎上。在新圩學校就讀的孩子,有2/3是留守兒童。“網絡大課堂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留守兒童心靈上的空缺,引領他們向上向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段勝文說。

一位校長的期待

辦好鄉村學校,信息化教學能起到什麼作用?這個問題,段勝文很有發言權。

他是新圩鎮新圩村人,20歲走上講台,一晃就快30年了。從“小段”到“老段”,他一直在藍山縣的鄉村學校教書。2011年,他來到新圩學校任校長。新圩鎮是農業大鎮,學校承載著農家子弟走出大山的希望。“鄉村學校的教學質量高一尺,城鄉差距就有機會縮小一尺。”帶著這種觀念,段勝文下了一番苦功夫。

每天早上5點半到校,直到晚上9點才離開,領著老師們抓教學、管學風。2014年起,學校明顯有了起色,每年考上省重點中學的有20多人,在全縣鄉村中學裡名列前茅。一些流失的生源又漸漸回來:2014學年,學校的初中生才260多人,而在2020學年,初中生達到370人。

生源情況雖有好轉,但和城裡學校相比,新圩學校師資仍然短缺。而教育信息化恰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不足。“‘班班通’把一些優質資源帶到課堂,老師需要進行一些基本的課堂組織,比如發起討論等。”段勝文說。

用好“班班通”,在段勝文看來,還需要一個過程。有的老師習慣傳統的教學方式,一開始帶著抵觸心理,操作起來存在困難﹔有的年輕教師過度依賴電子化教學,離開了多媒體就不知道該如何上課﹔每當設備出現技術問題,許多老師不會處理,導致課程沒法繼續。

段勝文認為,“班班通”只是教學輔助設施,想要用好,關鍵在於老師要掌握好使用的“度”,將線上和線下教學結合起來。

從2015年起,永州市教育局在全市推進“網絡聯校”建設,利用互聯網在城鎮優質學校和鄉村薄弱學校間開展遠程互動教學和教研。眼下,新圩學校也在安裝攝像頭、話筒等設備,即將連入網絡聯校課堂。

這幾年,段勝文時不時有機會到一些城市學校取經。直面和城市學校之間的差距,他意識到,網絡聯校可能“挺管用”。“到時候,我們的學生坐在教室裡,也能聽到外面的名師上課。”段勝文說,“老師也能學到教學中的好方法,提升教學水平。”

《人民日報》( 2020年08月11日 第 12 版)

(責編:陳露露、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