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十萬大山 托起金山銀山

——上思縣以自然資源為底巧繪小康藍圖

2020年07月25日09:10  來源:廣西日報
 
原標題:守好十萬大山 托起金山銀山

上思是自治區21個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縣之一,綠色生態是它最大的特色和品牌,十萬大山聞名遐邇。

該縣牢牢看護好十萬大山這一“傳家寶”,按照“核心是精准、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的要求推進脫貧攻堅,在減貧防貧、教育扶貧、住房醫療保障、產業扶貧方面等取得明顯成效。

修筑大路通小康

綠色生態強經濟

7月1日,“決戰決勝走基層 總攻之勢大採訪——千名記者一線行”採訪團到達上思時,恰逢縣城至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二級公路建成通車。

要問上思的比較優勢在哪裡?很多人首先想到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綠水青山就是它的比較優勢。

近年來,上思縣依托境內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規劃建設一批農家樂、康養農庄、民宿項目,助力脫貧攻堅。

圍繞打造森林康養、溫泉水鎮、休閑農業等特色生態旅游產業,集中力量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百鳥樂園等成功創建為國家級4A景區。

在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外圍,上思縣打造了溫泉森林生態文化旅游核心示范區,通過土地流轉、吸收貧困村貧困戶入股、吸納當地村民就業等方式幫助當地貧困村、貧困戶實現增收。2018年以來,當地已有24個貧困村和6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與旅游公司簽訂了投資入股經營協議,累計獲得分紅400多萬元。

在脫貧攻堅中,民進廣西區委、自治區氣象局、北部灣港務集團、欽州保稅港區和中國石油廣西石化公司等中直駐桂和區直單位進行了傾力幫扶。其中,根據各貧困村的氣候和資源特點,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產業脫貧和壯大發展村集體經濟,自治區氣象局駐村干部在排柳村培育發展了“紅香橙”種植,並建設大氣電場儀,為生產經營提供農村雷電預警服務。

在南屏瑤族鄉江坡村,村裡的黨員和致富帶頭人李安東帶領村民在八角林下種植中草藥,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和種苗,並統一回收,解決農產品的銷路問題,預計明年豐收時將為村民增加總收入30萬元。

上思地處深山,隻有縮短與周邊城市的距離,才能讓更多的本地產品走出大山,讓更多的外地游客走進大山,把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

如今修建完成的縣城至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二級公路,是通往4A級景區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和百鳥樂園的快捷道路,通行時間由過去的1個多小時縮短至30多分鐘,對構建旅游交通網絡、打造森林康養旅游綜合體、主動融入環首府生態旅游圈將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目前“南寧-上思-防城港”高速公路也已開工建設,將在兩三年內建成。屆時,十萬大山旅游業將會邁上一個新台階。

重視教育窮變富

醫療保障護健康

越是身處偏遠,越要重視教育。思陽鎮易和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陸牮禧夫妻以勤勞的雙手供三個兒子上完大學,曾因學致貧的貧困戶如今走上了全家年收入近20萬元的致富路,為全村樹起了重教的典范。

陸牮禧三個兒子大學畢業工作后,一家生活由貧轉好,“讀書改變貧窮面貌”的理念也在易和村傳播開來。易和村第一書記鐘懋雪說:“我們現在就用這個例子激勵村裡那些貧困孩子,隻有勤奮學習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擺脫貧困。”

據悉,目前上思縣義務教育保障戰役建設項目共有8所學校,7所已經竣工並交付使用。1所將在8月底交付使用。2008年,在民進廣西區委和廣東省委的牽線搭橋下,上思縣創辦了瑤族女生班。在深入開展教育扶貧中,該縣打造了“瑤族女生班”“民族勵志班”等助學品牌,通過開辦12屆“瑤族女生班”、4屆“民族勵志班”、10屆“少數民族女子高中班”資助貧困學生1000多人次。

重視教育可以使窮變富,而醫療保障則守護著群眾的健康。上思縣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統一制作的幫扶卡集裡,有脫貧攻堅戶跟蹤幫扶聯系卡、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聯系卡、農村飲水安全用水戶明白卡、貧困戶享受扶貧政策情況明白卡等。在扶貧政策情況一欄中,分別記載了低保金、慰問金、教育補助、耕地地力補助、醫保補助、產業獎補6項內容,每一項都清晰明了。

作為我區貧困縣中15個先行試點之一,上思縣從2016年起對所有貧困戶在全縣醫療機構看病實行“先診療、后付費”政策,減輕了貧困戶負擔。

縣人民醫院醫保科主任甘世峰表示,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住院不收取預交金,取消起付標准,住院報銷比例提高5%,未脫貧和兩年扶持期內的貧困戶人員報銷比例達90%,29種門診慢性病報銷比例達80%。

縣衛生健康局局長李伊平介紹,2016年以來享受“先診療、后付費”及“一站式”結算的貧困患者總共有3825人次,基本實現了常住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

“小加工”有大希望

產業扶貧顯特色

“種甘蔗、打工,讓孩子安心讀書。”每天早上,打理完甘蔗地后,陸牮禧夫妻就到扶貧車間上班,這是他們多年來的習慣。

陸牮禧工作的扶貧車間,是上思縣為加大產業扶持力度而創建的現代特色產業示范基地,生產有香糯粽、水晶冰粽、海鴨蛋黃酥、沙糕、湯圓、糯米甜酒等產品。這些產品,都離不開當地的香糯。

在上思縣,曾有“一田種糯遍垌香,一家煮飯全村香”之說。上思香糯是民間逢年過節用以制作粽粑、年糕、湯圓或綠豆糯米飯等地方風味的上乘原料,1984年在全區香糯品質鑒定會上被評為“名貴品種”。

“包一個粽子手工費兩毛五,端午節期間工人加班,最高的可以拿到近萬元的收入。”該基地負責人李青梅告訴記者,公司來這裡落戶,就是沖著上思香糯獨特的香味。

“小加工”有大希望。該公司在思陽鎮計劃投入資金6.5億元,打造香糯加工產品。以基地為依托,採取“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貧困戶”實現三方收益的模式,組織農戶進行規模化、標准化、規范化種植香糯,提供“生產加工、上市銷售、濕谷烘干、手工制作”等就業崗位。目前2號車間啟用三條生產線,吸收周邊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實現就業,幫助群眾增收,帶動126人(其中貧困戶10人)脫貧致富,探索出了一條加大貧困群眾技能培訓力度、靠學手藝長本領脫貧致富的“小加工”成就脫貧大產業的精准扶貧之路。

目前,該基地與周邊農戶簽約的香糯種植面積達8萬畝。

有生村是自治區氣象局在上思縣的4個定點幫扶村之一。駐村第一書記彭宇因地制宜,帶領村民發展種植鳳梨和蓮霧,打造“一村一品”。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從台灣引進高質量品種的台農17號金鑽鳳梨在這裡長勢良好,目前全村鳳梨種植面積約280畝。

據悉,上思縣共有6625戶貧困戶,發展縣級“5+2”特色產業的有5172戶,32個貧困村村級“3+1”特色產業覆蓋率均已達到95%以上。在新型經營主體和致富帶頭人培育方面,全縣32個貧困村均有1個以上新型經營主體覆蓋。

去年以來,上思縣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目前已成立了3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9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總隊志願者實名注冊人數突破1.2萬人,在疫情期間,開展疫情防控志願服務活動1800多次,為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記者 張文卉)

(責編:李敏軍、陳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