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昭平: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龐革平 尚永江

2020年07月25日11:02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青山環抱之中,原生態古村落錯落有致,賞心悅目。走進老屋,別有洞天的茶室、民宿、咖啡吧、藝術工作室……斑駁的門板背后隨時可能帶來驚喜。

漫步在古村之中,一階一窗都是絕佳的觀景平台。推開窗,遙不可及的雲霧近在咫尺,田園式生活自然觸手可及。這是7月22日,在廣西賀州市昭平縣北萊村採訪時親身感受。

北萊村黨總支書記張德祿告訴記者,這是昭平縣創新鄉村社會治理澆灌出來的鄉村振興實踐。昭平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余青麒則說,昭平鄉村翻天覆地變化的背后,則是昭平實施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自治的有效實踐。

社會治理成就美麗鄉村

昭平鎮附城村,河灣碧波蕩漾,沿江休閑步道游人如織,步道兩旁鬆竹蒼翠。附城村主任潘福財說:“我們附城,依山傍水,氣候宜人,環境優美,風光旖旎。”

遠嫁到柳州的勞美榮回娘家探親,帶著小孩子在鋪好花池的果樹下乘涼,她介紹起陳屋村的喜人變化。“前幾次回來,蚊子多、去廁所又遠,屯前的河邊到處是草,村前房后路上到處是牛屎,很邋遢。現在回來,干淨整潔,如同公園。”勞美榮說。

附城村爭取縣裡“美麗鄉村”建設22萬元資金,硬化了村屯道路,美化綠化基礎設施,解決了安全飲水問題。同時,通過“合作社+村民”、龍頭企業帶動、村企聯建等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發展壯大。昭平鎮書記李盛說,“打造后附城村,環境更優雅,生活更宜居,登山望城,臨江漁影的生態休閑鄉村正逐步實現。”

在群山擁簇的山間盆地裡,附城村目前造成一個近2萬畝的休閑旅游觀光示范區,近萬多畝的成片桃李園、500多畝花卉苗木園、3000多畝茶園、1200多畝油菜及上萬畝天然生態林。還對集中成片、清新秀雅、錯落有致的壯瑤民居進行改造升級,發展以水果茶葉、無公害蔬菜、水產養殖、鄉村旅游為主導產業的微型企業30多家,其中農家樂10余家,微企成活率達100%,附城村成了名符其實的鄉村旅游微企村,全村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解決就業上千人,年旅游收入600余萬元。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基層組織強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行不行,直接關系到鄉村自治能否落地見效。”余青麒告訴記者,以前的鄉村,不僅經濟發展滯后,人們思想也有些保守,鄰裡之間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發生糾紛,村集體自治水平不高。

為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助推鄉村振興,昭平縣廣大鄉村和附城村一樣,以黨建為引領,扎實開展基層社會自治實踐,充分發揮村兩委會班子和“網格長”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建立了一支以村兩委會干部為骨干的社會治理隊伍,從思想觀念、產業發展、學法普法、糾紛調解、文明創建等方面開展鄉村社會治理工作,村容村貌大為改觀,村民也充滿了幸福感、安全感與獲得感。

黨建領航引導鄉村自治

120畝的荒山,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有70多畝變成了茶葉種植基地。這種變化宛如戲法,變戲法的人,是昭平縣木格鄉進源村一些農民。

村民陸進光說,這其實是一場讓振興鄉村、告別貧窮的精彩大戲,站在這個舞台背后的,是基層組織和村干部。

“我們已種下了29萬株優質良種茶苗,估計這新開墾的70畝山地月底就可以種完了。”曾在深圳務工多年返鄉創業的陸進光自信地說。

進源村地處山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后,村民以種植水稻為主,沒有支柱產業,大部分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閑置林地沒有產生經濟效益,如何引導村民致富,成為木格鄉黨委政府研究的一道課題。

“如果不是鄉黨委政府爭取,我今年根本不可能成為進源村貧困戶產業發展合作社的股東,相信有合作社這個大集體幫助,脫貧致富的願望會實現。”村民劉大叔說。

與村民一起種茶苗的進源村黨總支書記劉佳燊接過話題說:“這120多畝連片山地,是本村村民自願入股形式整合開墾種植茶葉的基地,今年種植70畝,這批茶苗種完后,再著手開墾余下的50畝山地,3年后,估計每畝茶葉收入6000元,入股的村民就可按入股份額分紅利了。”

“上級黨委政府有期待,村民有期望,村干部也想改變現狀。”木格鄉黨委書記李世召介紹,該村從厘清村級經濟財務狀況開始,到壯大集體經濟,再到基礎設施、平安工程建設,一步一個腳印使全村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昭平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余青麒介紹,以村兩委會成員及廣大黨員為主力組成的社會治安巡邏隊、矛盾糾紛調解隊、文明勸導小分隊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主力軍作用。有的鄉村還成立了旅游志願者服務隊等基層社會治理隊伍,鄉村治理工作有序開展,也得到廣大群眾支持。

“村支書不是什麼官,但任務繁重、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作為村支書,我必須帶個好頭,為群眾和游客服好務,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自己的模范帶頭作用。”劉佳燊表示,他和村兩委會一班人將繼續發揮社會治理主力軍作用,利用進源村的山地資源與日益完善的旅游基礎,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加快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讓進源村優厚的自然資源,轉化為老百姓都能分享的“真金白銀”,努力澆灌進源村幸福、文明之花。

鄉村振興和治理良性互動

昭平縣鄉村社會治理取得的成效,是昭平縣實施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自治的一個縮影,為黨建引導下的鄉村自治積累了成功經驗。

昭平縣委書記劉飛國介紹說,近年來,昭平縣把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作為抓基層打基礎的重中之重,著力培養了一支實干擔當的村書記隊伍,奏響了黨建引領鄉村自治的“和諧曲”,全縣充分發揮村兩委會班子成員和“網格長”作用,真正使各村上下擰成一股繩,朝著鄉村自治的目標拼命干,創造讓老百姓滿意的成績。

在實施鄉村自治過程中,各村兩委會班子成員召開工作分析會,對鄉村振興及治理面臨的問題進行研判,在會上討論提出解決方案已經成為常態,一次次會議,匯聚了村兩委會班子成員的智慧,提升了從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過去兩年,是我們昭平縣農村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時期。村庄變得越來越美了,大家的小日子越過越舒坦了。”作為鄉村變化的親歷者,昭平縣走馬鎮馬聖村50多歲的劉桂蘭心裡樂開了懷。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鄉村社會治理的實施,給鄉村黨組織提出了較大的挑戰,但同時也為他們創造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巨大舞台。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加強鄉村治理,隻有鄉村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成為全社會共同行動,讓鄉村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同頻共振,把鄉村建成看得山、看得住水、留住鄉愁之地,振興鄉村的目標才可持續。

近年來,昭平縣在實施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無論是面臨黨委政府的期待也好,還是順應村民的熱烈期盼也好,廣大鄉村干部都能認清自己肩上擔負的這份重任,爭當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的主力軍,黃姚鎮北萊村黨總支書張德祿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鄉村治理和振興之路上,昭平注重發揮黨員、特別是村支書的先鋒模范作用,激活黨員的“紅色基因”,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助力鄉村治理,投入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真正讓鄉村強起來、美起來。

(責編:李敏軍、陳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