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盈昌:心裡裝著一鄉人

2020年07月07日19:11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吳盈昌指導客戶更換無功補償裝置,可減少用電成本。易歡攝

人民網扶綏7月7日電 走進廣西扶綏縣渠黎鎮,6車道的工業園大道兩旁,是錯落有致的廠房,機器轟鳴聲嗡嗡響個不停,源源不斷生產出的精糖、電纜、塑料制品等,從這裡裝車送往全國各地。工業園區旁就是碧計村,一條寬闊的水泥馬路與工業大道相連,高高聳立的水泥電線杆通向村子的中心。往裡走新建的小區格外顯眼,樓房成行,干淨整潔。

遠處一位穿著藍色工作裝,頭戴安全帽的身影漸漸清晰,他正挨家挨戶檢查外牆上的用電開關和線路。“書記!”76歲的老人陸鳳珍在門口和村民閑聊,看著吳盈昌走過,熱情地打招呼。

此時的吳盈昌已經不是碧計村的村支書了,但村民們還是很熱絡地稱他為“書記”,現在吳盈昌是南方電網廣西崇左扶綏供電局渠黎供電所營業服務班班長。

村裡的能人

吳盈昌年輕時,曾在南寧學過兩年電器維修。回到家鄉后,他就開了一家電器維修店,生意紅紅火火。此后,他憑著過硬的電工技術,被渠黎供電所招聘為農電工。從那時起,吳盈昌成為村民口中的“能人”。

“以前村裡學校老師少,一個老師要教兩個年級,語文、算數都得教。”老村干吳萬鋼回憶說,“那時候讀過高中的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村裡都是老人小孩,找老師成了村裡的難題。”27年前,他找到吳盈昌,提出了想讓他回村裡教書的想法。

“肯定得去,娃娃的事要緊些。”當問起吳盈昌當時想法,他堅定地說道。於是,他關掉電器維修店,當了12年的鄉村教師。可閑不住的他,一有時間總會背上電工包走街串巷為村民檢查電線、維修電器。

“那時候村裡窮,隻有一口老井,打水要走好幾裡路。”老人陸鳳珍回憶說。對於患有腿疾的老人而言,打水是一大難題。“看著老人挑水的背影,我心裡不好受。”問起吳盈昌競選村干的動機時,他一邊說一邊反復揉搓粗糙的手掌。

當上村主任后,吳盈昌跑前跑后從市裡拉來第一筆扶貧資金,為村民打深水井,鋪自來水管。現在隻要擰開水龍頭,“嘩啦啦”的甘泉就流進了每家每戶。

修水泥路、修村文化廣場、建水塔、裝路燈……一件件為民實事的辦成,吳盈昌也得到村民的認可。從村主任到村支書,他一干就是11年。如今,村裡換了新面貌,甘蔗地變成工業園,一排排廠房建了起來,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陸陸續續回來建設家鄉。

7年前,吳盈昌意識到村裡已經不再愁溫飽,而是要怎麼快速步入小康。在和幾位返鄉年輕人深入交談之后,吳盈昌辭去了村支書的職務,並推薦了幾個有為的返鄉青年。他說:“他們見識廣,讓他們來帶領村民致富不會錯,我還能干電工老本行。”

第一個取得証書

2013年,農電改制的熱潮掀起,吳盈昌結束半工半農的生活,正式成為了一名電力工人。但客戶用電的需求不再是簡單的低壓照明,而是向著更高電壓等級的粗加工供電服務進階。更高的電壓等級涉及的設備越多,操作流程也就越復雜,這讓當了十幾年老電工的吳盈昌有些措手不及。

相電壓、線電壓、無功補償……已入不惑之年的吳盈昌,每天拿著筆記本向剛畢業的大學生王偉南請教。兩年后,吳盈昌已經從那個爬杆接電搶修能手成為既有豐富的實操經驗又有深厚理論知識的行家裡手。同時,他也成為了綜合班的班長,並被推選為黨支部組織委員。

“那時候綜合班既要抄表收費又要搶修爬杆,能做班長的人選不多。”與吳盈昌一起從農電工轉型的覃慶藝說。

2016年,吳盈昌第一項創新項目———字母電流電壓表誕生。該電壓表能快速查找到漏電方向,和以前的電流鉗表測量相比,減少了70%的作業時間,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該項成果獲得了廣西電網公司職工創新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8年10月,渠新二片台區漏電。客戶打來電話稱觸碰自家鐵門有觸電的感覺,覃慶藝現場測試到一相電壓為零,查不出問題所在。吳盈昌拿出自己發明的字母電流電壓表,在將近1000米的線路上,隻測試了3次就迅速找到電流泄漏點,為客戶排除了安全隱患。也就是在這一年,他自學考取了用電檢查証,成為崇左扶綏供電局第一個取得該証書的人。

客戶放在第一位

吳盈昌幫助企業檢查設備運行用電安全。曾遠攝

去年三月,初春的扶綏還涼意襲人,凌晨4點多,吳盈昌手機鈴聲又響起,隻聽見他支支吾吾連說幾個“好”,便回頭告訴已經醒來的妻子,注塑廠停電了要馬上去處理。

妻子擔心路上又黑又濕滑,讓他等天亮再出門。可吳盈昌知道如果晚一些,注塑廠鍋爐內的塑料就會凝固,會給客戶帶來幾萬元的損失,還要停產幾天來修復生產線。一想到這,他二話不說,裹上防寒服,執意出了門。

“他的手機晚上從來沒有關過機。”吳盈昌妻子對這件事記憶深刻,幾乎每個月她都會被吳盈昌的手機鈴聲從睡夢中驚醒。“園區裡有幾家鍋爐廠房,停電超過2小時,客戶損失會很大。”吳盈昌略帶虧欠地對妻子說,職責所在、使命擔當,他必須這樣做。

在碧計村裡,還有很多從外地來辦廠的老板。隻要用電有問題,隻需一個電話,吳盈昌總是“隨叫隨到”。如今,碧計村旁建起了35家廠房,吳盈昌每日穿梭其中。看著家鄉一天比一天美好起來,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在多重身份中轉換的吳盈昌說:“做村支書、做電工,都是服務村民,為的都是家鄉更好。”(易歡 張芳)

(責編:張芳、陳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