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接觸應用場景涌現:服務智能化 便捷又高效

本報記者 喻思南

2020年07月06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無人零售、機器人送餐送快遞,各類無接觸應用場景不斷涌現——

服務智能化 便捷又高效(一線調查·互聯網新觀察①)

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工信部

開欄的話

機器人當快遞員、企業家做直播主播、健身教練雲端授課……層出不窮的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正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發展動能越發強勁,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根據《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今年3月,我國手機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8.90億﹔在4G已經普及的情況下,預計今年年底,我國將建設5G基站超過60萬個,覆蓋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我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基礎資源等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產業融合加速推進。

今起,本版推出“一線調查·互聯網新觀察”欄目,關注互聯網發展新變化,聚焦互聯網領域新業態,暢談智能生活新精彩,敬請關注。

“我們想建一個無人售賣終端,需要哪些技術支持?”這一陣,海深科技創始人戴劍彬經常接到一些企業打來的咨詢電話。過去幾年,這位人工智能方面的專家和創業者,一直嘗試推動智能化無接觸服務項目的落地,但並不順利。一些企業負責人的想法是:有人的服務才是優質服務,以智能化為基礎的無接觸服務,似乎還很遙遠。如今,情況正在發生轉變……

智能體溫檢測儀,走進社區和超市﹔機器人當起快遞員,為醫院運送醫療物資……當下,很多無接觸應用場景正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延伸。其價值在於,在減少人力投入的情況下,能大幅提高效率、提供便利性。

效率提升 服務提質

技術環境成熟,生活節奏加快,一些智能化無接觸服務加速融入生產生活

“以前,智能售貨櫃一般擺在酒店大堂,現在健身房、游泳中心也在加快布設,商品種類也更豐富了。”戴劍彬說,如今顧客越來越重視無接觸服務體驗了。

在疫情防控期間,一些無接觸服務越來越受到用戶喜愛。比如,自助加油服務,車主可以使用微信加油卡或手機接收到的動態驗証碼,直接為車輛加油。“這些無接觸應用,能加快服務速度,提升服務體驗。”高燈科技聯合創始人張民遐說,不久前,高燈科技協助深圳寶安區政府,為90多家企業搭建了網絡招聘平台,其優勢就是能夠通過“薪稅結算”服務實現在線招聘。

據了解,一些無接觸應用已經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在武漢一些地區,快遞員發出指令后,智能快遞車能快速將快遞送至指定地點,實現了包括人車混行、紅綠燈路口等復雜場景的全程自動駕駛。

中國自動化學會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專委會副秘書長、合肥工業大學副教授賈偉說,2003年的非典疫情推動了我國電子商務的興起。此后不久,淘寶、京東相繼在電子商務領域發力。“和17年前相比,如今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環境更加成熟,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會促進人們對無接觸服務需求的大幅增長。”

應用整合 前景廣闊

依托現有數字基礎設施,對應用場景進行智能化改造,但仍面臨發展困難

開車出停車場時,張民遐曾有過一段不愉快的經歷:因為付賬不順利,堵在后面的車主一直按喇叭催促。為此,張民遐和團隊開始做一件事:用車載ETC扣款,去掉停車場的出入杆。這一扣款方式,目前已經在全國20多個大型購物廣場推廣使用。

去掉出入杆,實現起來並不難。這得益於我國通信設備大范圍覆蓋,移動支付的普及以及ETC天線、視覺識別等技術的快速應用。“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高速發展,整合現有技術和設施,就能對很多應用場景進行無接觸改造。”張民遐認為,這些改造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用戶體驗,可以說,相關業態發展的空間非常巨大。

盡管如此,一些無接觸應用要想真正推廣落地,仍面臨不少困難。

比如,無人超市一直被業界寄予厚望,它有望變革商品流通和銷售模式。然而,由於商品種類繁多、更新較快,視覺識別精度還有待提高,加之改造成本高昂,使得無人超市發展受阻。賈偉估算,一家數百平方米的無人超市,安裝攝像頭、傳感器,購買雲服務以及軟件維護等成本加起來,預計在千萬元以上。無人機配送、機器人送餐等服務也面臨類似困難。

此外,行業標准規范也是相關業態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標准統一了,新技術就能更好推廣。”曠視科技副總裁謝憶楠說。

近一段時間以來,在一些涉及疫情防控的無接觸應用領域,已經開始制定標准規范。比如,針對智能測溫,北京海澱中關村管委會在4月中旬發布了《非接觸式智能體溫篩查系統技術規范》,提出了包括視頻圖像採集、溫度分析、目標檢測、智能告警等十一大模塊在內的篩查系統基本架構。此外,為統一全社會對健康碼的認識,打通跨地區互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期發布了“個人健康信息碼”系列國家標准,從立項到發布實施僅用了14天。

鏈條打通 數字轉型

數字基建提速將催生各類應用場景,促進產品服務更便捷、社會治理更高效

近年來,我國數字化水平持續提升,但一些行業仍需打通“最后一公裡”。

“數字化是全鏈條協同,一個環節缺失,整個行業就可能卡住。”張民遐分析,如果源頭沒有電子化,后面的技術工具再好,設施再完善也不能實現真正的數字化。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單位,必須根據業務需求,加快數字化轉型,才能獲得行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今年3月,財政部和國家檔案局發布通知,明確了報銷入賬歸檔可僅使用電子會計憑証。財務系統在標准規范上要求極高,但也正在逐步向無紙化、數字化方向努力。這是我國社會生活數字化轉型悄然提速的一個縮影。

以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為核心的數字基建是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基礎,也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當前,隨著數字基建提速,無接觸應用場景將會繼續優化和不斷拓展。

比如,礦區的路面情況非常復雜,人工駕車行駛風險較高。華為遼寧華為雲業務總經理毛斐說,未來,駕駛員可不用進入礦區,在主控中心遠程駕駛礦車即可。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5G支持,因為5G通信時延低,能保証發出的操控指令即時傳達到車輛,確保實時操控和行車安全。

再比如,人工智能技術讓攝像頭有了3D視覺能力,搭載這樣的攝像頭,送餐機器人才能更精准地對空間三維建模,實現自主導航、靈活避障。“人工智能讓機器人有了精度高、誤差小的‘眼睛’。”賈偉說。

專家普遍認為,當前無接觸應用的相關業態發展已按下“快進鍵”,這不僅是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的權宜之策,更是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必然結果。未來,將有更多新技術、新應用涌現,使社會服務更便捷、更安全,也會讓社會治理更高效、更智慧。

■記者手記

拓展新場景 孵化新業態

從智能體溫檢測、健康碼互認,到無人零售、機器人送貨,這些智能化無接觸服務和應用,有望催生新業態,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無接觸服務和應用的出現,得益於我國良好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豐富的應用場景。反過來,大量應用場景的實踐積累,也促進了相關技術的優化和改進。

當前,新技術與產業正在加速融合。快速拓展應用場景,進行規模化市場探索,是贏得產業發展主動權的關鍵。未來,隨著我國數字基建提速,更多潛在應用場景將會大量涌現。發揮好市場體量大、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加速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落地,才能保持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先發優勢。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