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黨旗紅 石頭縫裡產業興

巴馬:注重黨建引領 聚力脫貧攻堅

2020年06月15日11:50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人民網巴馬6月15日電 車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盤旋,路邊往下是萬丈深淵。從縣城到弄烈村40公裡,花近3個小時。這裡地處滇桂黔石漠化區,生產生活條件極端惡劣是制約大石山區發展的最大瓶頸。

“路不通、信息閉塞是導致貧窮的主要原因,當上村支書后,我們黨支部就下定決心帶領群眾先修路,1年不通,就2年、5年,一年接著一年干,每個屯至少通上砂路。”採訪中,河池市巴馬縣弄列村支書唐文發告訴筆者,現在弄烈村98%自然屯通路,這些年來,村黨支部帶領群眾開辟通的20多條、60多公裡的通屯路,其中15條已經實現硬化水泥路。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屬老、少、邊、山、窮、庫地區,素有“九分石頭一分土”之稱,全縣人口30.5萬,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5年精准識別,全縣有57個貧困村、14440戶貧困戶65167人,貧困發生率為25.5%。自2016年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巴馬縣堅持把黨的力量挺立在脫貧攻堅前沿,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精准發力,將全縣604個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群眾看得見、離不開的戰斗堡壘,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証。

加強支部建設,筑牢脫貧保障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在黨支部的努力下,巴馬縣那桃鄉民安村村部實現了美麗“蛻變”,該村利用建設縣城連接高速路路口大道的契機,征收4畝土地新建公共服務中心,建成了佔地面積為160平方米公共服務中心大樓、整齊的宣傳欄和寬敞的籃球場、文藝活動舞台,黨組織標准化規范化走在全縣前列,村民們有了娛樂休閑的地方,脫貧致富的精氣神也更足了。

黨建陣地是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重要基礎,在脫貧攻堅中更是意義非凡。巴馬縣將黨建陣地標准化規范化建設作為重要的黨建項目和重點民生工程,多渠道整合資金1.2億元對全縣未達標的96個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進行推倒重建或提質改造,新建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筑面積每個均達到420平米以上。目前已有46個新建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投入使用。投入資金900多萬元對新建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統一進行規范化建設,完善配套設施,不斷提升基層陣地為民服務的整體功能。

為全面提升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質量和水平,巴馬縣採取“支部自建、黨委促建、組織幫建、縣委督建”四種方式,深入推進黨建示范點創建工程,重點打造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黨建引領重大項目建設)、新民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黨群服務中心、燕洞鎮交樂村黨群服務中心、甲篆鎮百馬村坡納屯黨群服務中心、百林鄉陽春村百靈休閑農業(核心)示范區黨建示范、廣西巴馬麗琅飲料有限公司生產基地黨建示范等6個特色黨建示范點,全面提升黨支部標准化規范化建設水平。

強化組織引領,激活鄉村活力

組織領好頭,黨員爭上游。巴馬縣委統攬全局,圍繞“六好六強”即建好班子、加強核心,選好書記、配強領頭,建好隊伍、增強素質,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推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深入脫貧攻堅一線創先爭優﹔同時,將脫貧工作列入年度績效考評工作體系,制定覆蓋縣、鄉、村的考核考評辦法,明確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為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層層簽訂責任書,三級書記親自部署、直接推動、帶頭落實,形成書記抓、抓書記、抓落實的工作格局,有效激發了各級黨組織的內生動力。

“有了好領頭,群眾致富有奔頭。巴馬縣委選好配強鄉鎮領導班子,抓好2017年度村兩委換屆工作,完成村(社區)黨組織換屆107個,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11個,調整撤換黨組織書記31名,一批思想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的能人進入了村兩委班子。”巴馬縣甲篆鎮黨委書記吳昌勛說。

“上世紀60年代,龍田村黨支部帶領群眾推倒房屋造良田、炸平石山建新村,締造了’人敢拼命·山河聽令‘的龍田精神,成為農業學大寨的一面旗幟。這樣的精神,一直鼓舞著現在的龍田人,一直向著美好的生活前行。”多年連續當選龍田村黨支部書記楊順良告訴筆者,當前,龍田村黨支部繼承發揚“人敢拼命·山河聽令”的“龍田精神”,帶領群眾在石頭上種植龍骨花、在石頭縫裡種桑養蠶,組織黨員領辦合作社,引導貧苦戶入股分紅,群眾收入明顯提升。目前,全村種植龍骨花4000畝、龍骨花加工企業3家,八角3000畝、油茶2300畝、核桃1730多畝,桑園面積3750畝,兩個桑蠶合作社共有會員家庭200多戶,帶動非會員家庭350多戶,年銷售蠶繭達250噸,產值達1000多萬元,全村農戶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甲篆鎮百馬村坡納旅游協會黨支部帶領群眾推到舊房建新房,發展農家旅館吃“旅游飯”,開辟了床位經營承包、勞務服務、特產銷售、土地流轉等增收渠道,成功走出旅游脫貧路子,實現年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不足1000元到目前的2.3萬元,坡納屯也因此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文明示范屯,先后被評為廣西休閑農業“十佳名村”“中國特色村”“廣西四星級旅游區”等。

據了解,巴馬縣通過“城市幫農村、強村帶弱村、企業助窮村”結對共建模式,全縣131個單位聯系幫扶103個村,近6500名干部結對幫扶13800多戶貧困戶,7個強村帶動12個弱村,32個企業扶助35個貧困村,形成了組織創先、黨員爭優的生動局面。

選好“領路人”,駐村更“富”村

在巴馬縣那社鄉東烈村小谷雞基地,駐村第一書記羅元功正在帶領農戶喂養、清理雞棚、整理雞料,能在家門口就近就業實現增收,農戶們忙得不亦樂乎。

“小谷雞基地是我們村的主要產業,基地採取了’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集體經濟、農戶‘的運營模式,帶動211戶1071人貧困戶自主發展家庭養殖實現增收。”羅元功說。羅元功是共產黨員,2018年受組織指派為那社鄉東烈村駐村第一書記,在他的帶領下,東烈村加大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村容村貌整治、大力發展生態扶貧特色產業。東烈村2015年精准識別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2戶1520人,貧困發生率為52.58%,是深度貧困村。大石山區,土地貧瘠,幾年來,東烈村堅持發展山羊、土雞、核桃、油茶等生態扶貧產業助力脫貧,2019年實現整村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1.31%。

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是帶領農村脫貧致富的“領路人”,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巴馬全縣共有230多名駐村第一書記、470多名駐村干部扎根基層,以村為家,立下“軍令狀”,以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決心毅力奮戰在全縣脫貧攻堅的各個戰場,全縣103個行政村的每個角落都會看到他們踐行著初心和使命的腳印,凝聚了脫貧攻堅“沖鋒上陣”合力。

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帶領著貧困村、貧困戶戰天斗地,解決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組織開展義務教育保障、基本醫療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和安全飲水“四大戰役”,打好產業扶貧、基礎設施、易地扶貧搬遷、村集體經濟、粵桂扶貧協作“五場硬仗”。

針對駐村工作隊,巴馬縣嚴格日常管理,建立履職台賬,通過考勤打卡、實地督查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對駐村工作隊員的管理,以送教上門的形式強化駐村工作隊員的培訓,轉變工作隊員的工作作風,提升駐村工作隊伍的戰斗力。

“能人”返鄉創業,帶動鄉村發展

為吸引創業致富帶頭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積極性,巴馬縣出台了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激勵辦法、農民工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一系列持政策措施,構建創業致富平台,把鄉村振興作為大眾創業、草根創業、鄉賢回歸的新載體。

來自巴馬縣那桃想鄉那敏村的致富帶頭人陸華森,2002年起在村裡發展桑蠶養殖業,2016年自脫貧攻堅打響以后,在縣委、縣政府脫貧產業政策和鄉黨委、政府以及村兩委的引導下,2016年陸華森在那敏村成立了廣西巴馬尚鑫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並向貧困戶社員提供育蠶虫、技術指導到蠶繭市場價收購一條龍服務,先后帶動了150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通過種桑養蠶實現增收。

經了解,像陸華森這樣的黨員致富帶頭能人在巴馬縣有近160人,遍及該縣發展的小谷雞、香豬、山羊養殖、種桑養蠶、中華白玉蝸牛養殖等各村集體經濟實體產業發展項目,在致富能人的帶動下,激發了鄉村發展新活力,走出了一條互幫互助的脫貧致富新路子。

壯大集體經濟,助力脫貧攻堅

甲篆鎮好合村曾是一個“空殼村”,全村17個村民小組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4戶942人,貧困發生率為47.69%,是深度貧困村。“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我們村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合作社+群眾、村集體自營、資金資金入股等多種形式發展村集體經濟,2019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70萬元以上,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甲篆鎮好合村支書張安洋說。

自2016年以來,巴馬縣共安排資金10616.01萬元用於發展村集體經濟,消除農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同時,巴馬縣積極探索建立村集體考核獎勵制度,每年在全縣評選10個優秀村(社區),把脫貧攻堅成效、黨組織建設、信訪維穩等內容,作為考核評比重要指標,對獲評的村集體給予10萬元獎勵,對連續2年獲評的第二年獎勵15萬元。認真抓好落實《巴馬瑤族自治縣加快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選定甲篆鎮好合村、西山鄉弄友村等8個村申報2019年中央和自治區財政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扶持村。加大扶持集體經濟力度,探索“黨支部+公司+基地+集體經濟+農戶”和旅游扶貧等發展模式,統籌安排涉農資金2820.69萬元,為每村安排不低於50萬元發展補助金,扶持10個鄉鎮34個村發展小谷雞、香豬、山羊養殖,種桑養蠶,野生毛葡萄種植等村集體經濟實體產業項目,大力實施“一鄉一產、一村一品”戰略和種植“六個一”和養殖“六個一”生態產業扶貧工程,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

截至目前,全縣“5+2”特色產業覆蓋貧困戶15641戶(含退出戶),覆蓋貧困戶比例達96.81%。共有林下養殖小谷雞基地26個、微藻蛋雞基地2個、食用菌基地5個、香豬養殖小區18個、肉牛養殖基地5個、肉兔養殖基地10個,發展油茶種植規模達40萬畝、果園面積達5.5萬畝、龍骨花種植3000畝、天冬中草藥1500畝、桑葉累計種植約17000畝,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人民群眾幸福感高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全縣103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收入均達到4萬元以上。

完善扶貧體系,凝聚脫貧力量

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必須“握指成拳”、眾志成城。巴馬縣結合實際,全面啟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三大百日攻堅行動”,強化黨建引領“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通過創建示范點、示范線、示范面以及示范戶、示范村,示范帶動全縣深化建設“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同時,強化結對幫扶,構建了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精准扶貧體系,全縣19家非公企業結對幫扶63戶貧困戶,267家合作社帶動1500多戶貧困戶,社會各界捐資捐物折合人民幣300多萬元。

巴馬原種香豬公司負責人文蔚接受採訪時說:“作為企業,我們依托巴馬世界長壽之鄉的品牌,公司不斷壯大,有責任投身到脫貧攻堅工作中,目前公司向貧困戶提供價值160萬元的母香豬,促進貧困群眾增收。”

整合行業資源,全面做好村級道路建設、飲水安全、危房改造等重點工作,引導部門行業各種資源要素向貧困鄉(鎮)、貧困村和貧困戶聚集,形成了攻堅合力。建立信用體系,將干事創業、傳統美德和遵紀守法等社會指標作為衡量標准,引入競爭機制,對農戶評分、定級、挂牌,對村屯劃分信用等級,作為獲取扶貧財政資金的重要依據,形成以脫貧致富、盡孝誠信、遵紀守法為榮的良好氛圍。

抓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加強與對口幫扶單位——廣東深圳大鵬新區的聯系和溝通,積極推進醫療衛生、勞力輸出培訓、干部挂職鍛煉、村集體經濟發展等多領域、深層次幫扶,目前已到位資金2500萬元。探索建立“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努力打造東西部扶貧協作典范。組織“兩代表一委員”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監督,深入各村屯,分片指導、監督農村脫貧攻堅工作,並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增強脫貧攻堅合力。

經過艱苦努力,2016—2019年巴馬全縣有61969個貧困人口、52個貧困村脫貧出列,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降至1.24%,實現整縣脫貧摘帽﹔2020年5月9日,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批准巴馬等21個縣(市、區)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了以黨建促脫貧、以黨建助鄉村振興,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不斷提升。(羅恩才、韋雄英)

(責編:劉佳、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