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市港北區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管理

2020年06月09日15:26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人民網貴港6月9日電(王勇)貴港市港北區移民安置小區“老鄉家園”位於城區西郊,於2018年2月竣工,2018年3月底290戶1246人全部搬遷入住。“搬得出”任務完成后,如何“穩的住”“可發展”“能致富”成為干部群眾特別關注的重點難點。當地創新思路,通過“黨支部+管委會”“合作社+就業+產業+商業”的“一部一會”“一社三業”模式,為搬遷戶系統解決了后續扶持管理難題。

以“黨支部”為核心,把搬遷戶凝聚起來

建強支部,形成一個核心。貧困戶從原來的各鄉鎮、各村屯搬遷到集中安置區后,脫離原有的鄉土社會和基層組織,重新打散成原子化個體,缺乏歸屬、缺乏依靠、缺乏調和、缺乏凝聚,容易產生一些不穩定風險。港北區堅持黨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強化核心引領作用,於2018年初即成立“老鄉家園”黨支部。當地選拔一批政治素質好、群眾威信高、致富帶富能力強的居民,通過選舉組成第一屆“老鄉家園”黨支部班子,用黨組織,切實將搬遷出來的貧困戶組織起來、凝聚起來。目前,支部共有黨員13名,工作人員3人。

立足服務,落實兩個“圍繞”。當地落實兩個“圍繞”,即“支部圍繞群眾轉,部門圍繞支部轉”,讓黨支部成為基層管理服務的指揮所、前哨站、中樞點。支部書記和上級黨委簽訂年度目標管理責任書,圍繞搬遷群眾開展日常工作,負責小區日常事務服務管理、結對幫扶、貧困戶產業幫扶等活動。黨支部負責小區公共事務管理服務,聽取和收集群眾意見,匯總搬遷貧困戶集中反映的熱點、難點、需求點后及時向上級反饋,讓黨支部成為搬遷群眾城區新生活的堅強依靠。上級有關部門將黨支部反饋的信息當做工作開展的“指南針”,根據反饋問題研究解決方案,調集各方公共資源,瞄准關鍵點,服務搬遷戶。

黨建引領,完善一批設施。當地以黨建為引領,實施“紅色一家”工程,根據群眾日常需求,在小區內配備了紅色議事站、“老鄉家園”服務中心、紅色書屋、天樂好家園、健身活動室、博弈趣味室等一批公共服務設施。多功能的“紅色一家”工程,為搬遷貧困戶有效搭建了公共管理、交流議事、政策咨詢、精神文化、娛樂休閑等需求,顯著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滿意度,目前在“紅色一家”工程基礎上,建立“九個中心”,打造安置點“社區10分鐘服務圈”。

以“戶主會”為平台,讓搬遷戶當家做主

為進一步增強搬遷貧困戶的歸屬感、加強對搬遷小區日常眾多事務的管理,推動搬遷群眾自我融合、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成長,當地在“老鄉家園”黨支部引領下,組建“老鄉家園”戶主會,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自治體系。

戶主大會定大事。當地不定期組織召開戶主大會,全體搬遷戶參加,戶主大會對涉及全體搬遷戶的重大事項共同討論、共同決策。如制定小區自治管理辦法(村規民約)、選舉戶主自治機構、引進企業與搬遷小區合作等等。會上同時組織干部進行政策宣講,工作動員,組織群眾提建議、作決策,增進干部群眾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凝聚干部群眾發展共識。2019年以來,當地召開戶主大會2次。

戶主代表管日常。戶主大會之下設置戶主代表會,由全體戶主選舉產生戶主代表33人。戶主代表集體決策,選舉產生具體工作執行機構和負責人,同時負責對物業管理以外日常事務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如宣講政策、提醒搬遷戶安全注意事項,引導搬遷戶不亂丟垃圾、不高空拋物等。通過這樣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讓老鄉家園營造良好的生活秩序,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讓搬遷貧困戶從初來乍到對城市生活的各種不懂、不願、不習慣,漸漸成長為適應和喜愛干淨、整潔、舒適、有序的城區生活的新市民。

三套系統抓具體。當地由戶主代表會選舉產生小區業主管理委員會、事務監督委員會和居民小組組長。其中由業主管理委員會負制定規范管理工作思路、規定和辦法,對綠化清潔、治安巡邏、糾紛調解等小區日常事務進行管理,負責聘請物業公司等﹔整個搬遷小區7棟樓分為7個居民小組,選舉產生的7個小組長,負責分管自己所居住的一整棟樓,如檢查樓道通道安全、衛生還有巡檢樓棟的公用設備使用情況等﹔事務監督委員會負責對他們的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監督。

以“合作社”為龍頭,帶搬遷戶“三業”增收

當地組建“老鄉家園”產業發展合作社,負責管理集體資產,謀劃集體發展。合作社積極探索“田園產業、園區就業、家園商業”模式,為易地搬遷貧困戶找到一條“一社帶三業”的發展增收新路子。

委托公司發展大產業。通過“村民合作社+企業+貧困戶+基地”模式,由合作社統籌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資金300萬元入股貴港市豐碩農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由公司建設“老鄉家園”扶貧產業基地300多畝。其中種植李樹60畝,桃樹90畝,觀賞性桃花12畝,百香果130畝。同時套種西瓜、香瓜面積50畝。另單設採摘園,種植金桔5畝、山楂2畝,木瓜3畝、沃柑20畝。改造低窪水田15畝,改造后種植蓮藕及養魚,作為觀賞及垂釣場合。還將建立食用菌等扶貧產業示范基地,增加產業種類,加強扶貧產業同質化和市場風險防范。下一步將把基地打造成立體化、多樣化、規模化、景觀化的農業產業基地,發展農業旅游、農家樂。合作社每年可獲得總投資收益的8%作為分紅,合作社將分紅收益的75%分配給搬遷貧困戶,剩下的25%留存歸合作社所得。同時,龍頭公司優先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基地務工,增加搬遷貧困戶工資性收入。

交給農戶種植“微田園”。貧困戶離開農村后,干農活、種農田、吃農家菜的習慣斷不掉。合作社因勢利導、順應民情,實施“微田園”工程,在安置小區旁開辟農耕菜地,劃分15畝菜地給290戶搬遷貧困戶耕作。每戶搬遷戶有一戶自己的“微田園”,種植所得全歸農戶。同時,“合作社”通過社會扶貧渠道,發動農業公司或愛心企業和人士捐贈菜苗2.5萬株、菜種15000克和有機肥5噸,有效幫助搬遷戶解決生活所需。

引進企業建設小車間。合作社積極整合資源,充分利用移民搬遷安置點樓房閑置的一樓架空層,成功引進一家勞保用品有限公司,建設了300平方米的就業扶貧車間,同時在“老鄉家園”附近創建一家“制衣廠”扶貧車間,另外依托產業基地搭建就業扶貧車間,形成一個小園區、三個“車間”,為搬遷戶提供就業崗位69個,讓有能力、有意願的搬遷戶實現家門口就業。四是培育商戶發展小商業。合作社充分利用集中“老鄉家園”安置區一樓的2間對外開放的商鋪,積極發展小商業。其中貧困戶租賃商鋪免3年租金,開店后一年給予1萬元創業獎勵﹔非貧困戶租金交業主委員會使用。目前已有1戶貧困戶租用1間商鋪開水果店,增收效果明顯,1戶非貧困戶租用1間商鋪開超市,既填補解決搬遷小區物業管理資金空缺,又便利了群眾生活,一舉多得。

如今,當地已構建起黨支部領導、管委會主導、監委會監督、物業企業服務、合作社發展的“五位一體”治理體系,建立了五方聯席會議制度,共同商議解決小區日常事務及產業發展等事項,全面提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綜合服務水平,實現了搬遷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完)

(責編:王勇、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