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區:因地制宜興產業 脫貧致富有奔頭

2020年06月08日08:49  來源:廣西日報
 

香瓜西瓜喜獲豐收,優質稻長勢喜人,肉鴿扑騰著翅膀,黃牛哞哞叫著走上山頭……在貴港市港南區的田間地頭,到處都是生機盎然的景象。近年來,港南區積極引導各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在東津鎮中和村,平坦的田地一片綠油油,微風吹飄傳來一陣稻香。該村以黨總支部書記甘永乾為領頭羊,對中和村進行詳細勘查,發現本村地勢平坦、陽光、水源充足,村民都愛種植優質稻。在認真分析現狀后,中和村村委因地制宜,謀劃建立優質稻產業基地。

該村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著力整合70余畝的荒田等閑置土地種植優質稻,同時通過土地流轉和農戶代種給予務工補貼讓貧困戶實現增收致富。2019年,中和村完成了4萬元集體經濟收入目標,帶動了69戶貧困戶277人持續穩定增收。“今年我們村推行‘早稻+晚稻+冬種馬鈴薯’連茬輪作模式,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達到10萬元。”甘永乾滿懷信心地說。

為帶動優質稻的銷售,港南區還引導通達米業、三禾米業等米業龍頭企業與貧困戶合作,建立產銷渠道,與貧困戶簽訂富硒稻種植收購協議,公司負責提供水稻種子及技術指導,貧困戶負責田間生產,由公司保底或高價回收稻谷,輻射帶動2000多貧困戶增收致富。

瓦塘鎮大村多為山地,水田種植條件受限,怎麼辦?駐村工作隊、合作社、村兩委和農戶代表多次共同研究,尋找適合發展產業。經過考察和咨詢農業專家,中藥材橘紅適合在當地山嶺種植。在經濟能人謝永懷的支持下,2018年,大村村民合作社將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40萬元,投入橘紅基地發展60畝橘紅種植,佔股55%,當年6月,橘紅喜獲豐收,村集體獲益4萬元。目前已累計有30多名貧困人員在基地務工,每天能有100元左右收入,該基地計劃將橘紅種植發展至100畝,帶動更多貧困戶入股、務工。

土地少、人員少、力量薄弱的村如何發展產業?大垌心村根據自身情況,發展佔用土地少、需要人員少、投資回報快的養鴿項目。運用村裡扶貧資金和貧困戶扶貧資金入股的形式,投入100萬元建成養殖基地,高新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駐場指導。2019年2月,首批乳鴿上市,為村集體和貧困戶帶來2萬多元的收入。

下李、新慶、徐村、興華、鬆馬、南溪橋、銅鼓嶺7個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發展存在困難的村則整合各種資金286.6萬元,共同打造橋圩鎮大垌心村“八村飛地抱團”白鴿養殖基地。基地建成運營以來,累計銷售白鴿3萬多隻,為8個村帶來集體經濟收入50多萬元,每戶貧困戶收益平均分紅1.85萬元,185戶貧困戶順利脫貧。

港南區扶貧移民局局長劉興華介紹,幾年來,該轄區財政下撥產業扶貧專項資金9751.8萬元,整合扶持資金5220.8萬元,成功打造了20多個扶貧“聯創”產業示范基地,帶動10900戶貧困戶實現增收。同時,對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產業通過獎補政策進行扶持,發放產業獎補項目資金4531萬元,累計受益貧困群眾18553戶。(劉志寧、樊盼盼)

(責編:周雨樂、龐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