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山村又鬧騰起來了

【查看原圖】
貧困戶陳新豪在看管麻鴨。張思攝
貧困戶陳新豪在看管麻鴨。張思攝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2020年05月22日23:33

人民網貴港5月22日電 初夏的蘭山村,樹木郁郁蔥蔥。沿山而上到處可見潔白的鴨群在溪中嬉戲,宛如朵朵白蓮。

嘎嘎嘎~陳新豪左手一伸,就把鴨子倒提起來,捆綁、稱重、裝車……動作嫻熟。“看,這好山好水,養出來的麻鴨就是靚。”陳新豪自豪地說。

蘭山村是廣西貴港市覃塘區東龍鎮南面一個小山村,有252戶923人,其中,貧困戶17戶75人,屬於“十三五”貧困村。早年村民靠種植染料植物蓼藍為生,故得名“蘭山”。

50多歲的村支書羅育記介紹,上世紀50至80年代,村裡家家戶戶種蓼藍,盡管辛苦,但吃穿不愁。蘭山也成為當時全鎮收入最高的鄉村。

隨著傳統染布工藝的消退,蓼藍也慢慢從蘭山消失。缺乏謀生門路的蘭山人紛紛外出打工,或遷居到鎮上,熱鬧的蘭山寂靜下來。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7年陳新豪一家搬出大山,移居到覃塘區布山扶貧移民安置小區。和陳新豪家一起搬出來的還有最后在蘭山村居住的11戶貧困戶。當年,蘭山村甩掉貧困村的帽子。

隨著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年輕一輩的蘭山人又找到了靠山吃山的新門路,紛紛回到大山,發展產業,沉寂的蘭山又開始鬧騰起來。

今年2月,陳新豪和村裡兩個兄弟一起籌措資金,投入6萬元,在山澗養起麻鴨。好山好水養出來的麻鴨在市場上很走俏。陳新豪介紹,現在養的這批鴨子有1000多羽,早早就被訂購一空,每羽利潤有3元,一批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按照一年能養殖8至10批,全年下來可以“進賬”近3萬元。

早在去年,長期在外跑運輸的黃鑽昌就回到蘭山,在山上養雞和鴨。“我們這裡的山泉水養出來的雞鴨都不愁賣。”黃鑽昌說,現在往來的人流大了,很多人都順路提一兩隻回家。去年,他在山上僅養殖就收入3.5萬多元。嘗到甜頭的黃鑽昌今年繼續擴大養殖,第一批雞鴨就超過4000羽。

除了在山上養雞鴨,去年,黃鑽昌還在山下承包了103畝土地種植沃柑和桑樹,建起蘭山村產業基地——覃塘區河旺種養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通過入股分紅和務工的方式,帶動全村16戶貧困戶發展產業。

同樣靠山吃山,同村的張通志則承包了120畝山地,種植杉木。與傳統粗放式的林業發展模式不同,他更注重精細化管理,結合樹木生長周期給樹木施肥和管護,目前正在向鎮扶貧辦遞交把林業基地建設成為扶貧車間的申請書,以帶動更多村民回來務工。

“80后”的黃麗昌則回到村裡承包了50畝樹林並養殖蜜蜂。“我最想參加政府舉辦的致富能人培訓班,開闊自己視野,學會更多本領,讓我們的大山‘淌金流銀’!”黃麗昌笑著說。(張芳 張思 梁波)

分享到:
(責編:張芳、黃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