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球村巧手符小艷

好手藝 繡出來(逐夢小康)

本報記者 李 縱

2020年02月15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好手藝 繡出來(逐夢小康)

《人民日報》2020年02月15日05版頁面截圖

逐夢人:符小艷

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新靖鎮舊州街村民,自幼學習繡繡球,如今在景區內有了自家的繡球鋪。游客慕名而來,帶著繡球,把巧手的名聲傳到了四方。

符小艷的記事本

過去,零星賣出幾個繡球,收入不穩定。現在,很多景區都會聯系我批發繡球,我把微信名直接改成了“舊州繡球”,人家找起來也方便。

縫縫補補 繡球更加靈巧

舊州因繡球而聞名,也因繡球而得名,被人們稱作“繡球街”。舊州街家家戶戶會做繡球,500多戶人家中,從七八歲的娃娃到六七十歲的老太太,都參與到制作繡球中來。

即使在繡娘如雲的繡球街,符小艷(圖②,本報記者李縱攝)也是排得上號的巧手。

冬日清晨,天亮得有些晚。吃過早餐的符小艷剛剛打開門,村裡的老太太們就拎著小布袋上門來,袋裡裝的全是她們親手繡的繡球。“老人在家繡的,零零散散,不好賣,就賣到我這裡來,我再賣給游客。”符小艷說。

符小艷一邊和老太太們聊著家常,一邊算賬。一陣熱鬧過去,她把收進來的繡球放進櫃子裡,開始擺弄自己的鋪子。

“這個架子上挂的都是小繡球,8塊錢一個,便宜又精致,賣得最好,要放在門口打眼的位置。這個最大的是我店裡的標志性商品,也要秀出來。”符小艷說。

擺放整齊后,一排排繡球挂滿了貨架,符小艷滿意地點點頭,坐到小圓桌前,拎出櫃子裡的繡球,拿出針線,開始縫補。

“老太太們技術都不錯,但畢竟年紀大了,有些地方繡得不夠靈巧,我再給修整檢查一下。”在符小艷看來,賣給游客的每一個繡球都代表了繡球街的形象,必須保証質量。

加個微信 繡球快遞到門

“這個大繡球怎麼賣?”

“180元一個。”

“還有更大的嗎?可以挂在公司門口的。”

“有,但那要提前定做。您可以留個地址,做好直接快遞給您。”

符小艷留好顧客的聯系方式,還互加了微信。她的微信名叫“舊州繡球”,頭像正是繡球的樣子。

“現在很多景區聯系我批發繡球(圖①:符小艷手工制作的繡球。本報記者李縱攝),都是通過微信聯系,為了方便干脆就改了這個名字,人家找起來也方便。”符小艷說。

定制大型繡球是單大活兒,一個人要繡一個月。符小艷准備聯系其他幾個技術比較好的繡娘一起合作,盡早完成任務。

依托景區生意越來越火

接待完幾位顧客,符小艷准備做自己和女兒的午飯。

一家四口人,小兒子在外地上學,女兒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丈夫因為女兒的緣故也不能遠離,隻能在鎮上打工。以前全家的生活來源隻有丈夫微薄的打工收入和零星賣出的幾個繡球。

直到2014年,符小艷一家脫了貧,轉機正是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

舊州(圖③,資料圖片)地處喀斯特岩溶地貌地區,這裡群山環繞,流水縱橫,依山傍水的村落構成一幅幅令人陶醉的山水畫,但外地人都不知道有這麼個好地方。“沒有游客,我們就沒有收入來源。”符小艷說。

近幾年來,政府投入8000多萬元資金用於主街道路青石板的鋪設以及居民房屋立面的改造,完成江濱綠化生態停車場等設施建設,並加大了旅游宣傳吸引游客。

景區建設好了,游客多了起來,繡球街的名氣也打了出去。符小艷在自家的房子裡開起了小店,生活慢慢好起來﹔她繡了30年的好手藝,也隨著一個個繡球傳到了大江南北。

如今,趕上旺季時符小艷一個人都忙不過來,還要找親戚朋友來幫忙。“但許多親戚朋友都在景區裡找到了工作,找人都難咯。”符小艷笑著說。

《人民日報》(2020年02月15日05版)

(責編:李敏軍、陳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