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苦甲之地”因水新生脫貧在望

2020年01月15日09:02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甘肅“苦甲之地”因水新生脫貧在望

冬閑時節,隨著板胡、琵琶等秦腔的合奏樂起,舞台上戲劇演員紛紛登場,一場文化盛宴在簡朴的鄉村文化廣場拉開了帷幕。

這裡是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將台新村。春節前夕,定西市大眾秦腔團的下鄉慰問演出將這裡攪得火熱。十裡八鄉的鄉親們扶老攜幼來到現場,樂在其中。

人群中,73歲的村民張尚禮靜靜地觀看著演出,安然地享受著視聽樂趣。

作為一個易地扶貧搬遷村,得益於國家精准扶貧政策的落實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通水,將台新村近500戶山區農民告別了干旱缺水的山溝、住上了新房。張尚禮就是新生活的受益人之一。

“2015年,我和家人從半山腰搬到了新村。”張尚禮說,“自己過了古稀之年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有點像做夢。”

在張尚禮一家7口人居住的二層新居裡,水電暖齊全,新式家具家電也是一應俱全。回想起自己和鄉親們過去吃水、用水的歷史變遷,老人感慨不已。

“我們這兒‘十年九旱’。因為沒有水吃,過去自己每天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幾公裡山路,到有點水的山腳下用水桶往家裡挑水。”張尚禮介紹,上世紀90年代,山裡人家都有一個水窖,把挑的水和雨水集中起來供生活所用。“現在家家都通了自來水,水窖也就成了擺設了。”

像張尚禮所言的“水的故事”一樣,在引洮工程的基礎上,定西市先后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引洮配套農村供水工程等系列“民心工程”,當地廣大農村群眾走過了一個“找水吃、有水吃、吃好水”的發展歷程。

“目前定西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已達到91%以上,全市以集中供水為主、分散供水為輔的農村供水保障體系已初步形成。”定西市水務局農村水利科科長馬龍強說。

地處甘肅中部的定西市,山大溝深,干旱缺水,素以“隴中苦瘠甲於天下”而為世人熟知。

為了解決甘肅中部地區嚴重缺水的困局,2006年11月,國家啟動了引洮工程,即從黃河上游的一級支流洮河引水至甘肅中部干旱之地,420余萬人將從中受益。

作為甘肅省歷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於2014年底通水試運行。這些彌足珍貴的“脫貧之水”“致富之水”穿山越嶺一路蜿蜒,滋潤著定西等甘肅中部缺水的黃土地,改變了當地千百年來因干涸而貧瘠的“宿命”。

作為定西的最大扶貧產業,馬鈴薯種植在洮河水引來之后有了充足的水源支撐,其種植方式也發生了巨變。

“以前我們的馬鈴薯都是露天傳統式種植。”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黨委副書記劉紅造說,“近年來隨著洮河水的引進,馬鈴薯種植也開始了澆灌種植、高標准的機械化種植。”

“當前,全市農民人均每年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1650元,佔到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的22%。”定西市扶貧辦副主任范振鵬說。

在定西,因水而興的第二大扶貧產業是牧草產業。當地晝夜溫差大,土壤呈弱鹼性,適合紫花苜蓿、紅豆草等優質牧草生長。經過洮河水的滋養,小小的牧草,不僅有效治理了當地原本嚴重的水土流失,還發展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草”。

“我們的牧草不僅銷往甘肅和青海牧區,還遠銷香港,被香港的賽馬場指定為賽馬的專用飼料。”定西市畜草產業辦副主任李荔頗為自豪,“千萬別小看這不起眼的小草,它可是我們這兒的‘搖錢樹’。現在定西市年產鮮草都在1000萬噸以上,草產業帶動全市農民人均每年增加純收入超過了500元。”

因為有了水,定西的馬鈴薯和牧草兩大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當地脫貧攻堅不可或缺的兩大“引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截至2019年底,定西貧困人口已由2013年底的84.24萬人減少到4.4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1.7%下降到1.70%。

“過去定西因為貧窮而出名,今天定西因為巨變而聞名。”中共定西市委黨校教授王興宗說,“現在優勢特色產業已成為定西農民增收的主渠道、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重要依托。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既定目標已經曙光在前。”(記者郭剛)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