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興安實踐”

2020年01月05日09:10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這裡歷史悠久,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零陵縣,治今興安縣界首附近。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始名興安,取“興旺安定”之意。有靈渠、古嚴關、乳洞岩、秦城遺址及眾多的漢晉古墓群。

這裡地形獨特。華南第一峰“貓兒山”雄峙五嶺,“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形成湘江北去、漓水南流的奇觀,長江與珠江水系在這裡“牽手”,自古以來就是楚越文化交匯之區。

這裡山水秀麗,“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是清代詩人袁枚對廣西興安縣的贊美。

這裡彪炳千秋。2000多年前,秦始皇征百越、筑靈渠、通河海,讓興安“南連海域、北達中原”,譜寫了中華民族大統一的炫麗華章﹔80多年前,中國工農紅軍過湘江、破封鎖、話轉折,萬裡長征筑通途,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得益於天工之美、人工之奇、山水之秀的自然及人文景觀,近年來,興安縣將文化和旅游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滿足市民和游客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全景興安、全域旅游”的思路為指導,全力打造“全域布局、全景覆蓋、全局聯動、全業融合、全民參與”的大旅游格局,形成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興安實踐”。2019年1-11月份,全縣旅游接待總人數達929.94萬人次,同比增長26.69%,實現旅游總收入111.53億元,同比增長35.51%。

弘揚靈渠文化 讓遺產旅游“活”起來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史祿開鑿靈渠通航,全長36.4公裡,溝通湘江和漓江,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運河,與都江堰、鄭國渠並稱為“中國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至今仍灌溉農田面積6.5萬畝,受益人口5.9萬多人。

2018年8月14日,興安靈渠正式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廣西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保護靈渠,開發靈渠,做足靈渠文章,興安一直在努力。

修繕保護靈渠。從2016年起,該縣投資數億元全面實施靈渠保護修繕、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等工程,同時完成以秦文化為主題的秦始皇銅像廣場、馬援廣場、秦兵廣場等,旨在打造一個以靈渠為中心、以湘江為主軸的歷史文化旅游核心區。

建造靈渠展示中心(興安博物館)。該館是靈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基礎設施,採用多種先進展陳手段進行展示,分為開山鑿渠、千秋偉業、漓湘風韻、情系靈渠四大單元。既有歷史文物、文獻、圖片資料,又有大型浮雕、繪畫、場景和聲光影像多媒體展示,系統全面地展示了靈渠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突出的價值。

靈渠展示中心還展陳了興安縣自遠古到民國時期的青銅器、陶器、瓷器等各類珍貴文物300多件及歷史資料,以及新石器時代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興安的歷史文化發展脈絡。

據悉,靈渠展示中心(興安博物館)是廣西縣級博物館中最好的一個,從2019年9月底開館至11月底,共接待游客78656人次。

修建廣西首條綠道。2013年,興安縣沿著靈渠修建了廣西首條綠道,成了騎行愛好者、群眾休閑的好去處。停車場、公共廁所、旅游服務點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靈渠全域生態旅游帶不斷形成。

圍繞靈渠,近年來,興安縣積極探索“旅游+水利”和“旅游+農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對漓江上游流域沿岸72個村屯進行了改造和提升,引導群眾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業,打造了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現代農業示范區。目前,全縣有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自治區農業旅游示范點1個﹔民居旅游示范帶11條,民居旅游示范村4個。

打造紅色文化 讓特色旅游強起來

85年前的冬天,紅軍在湘江邊上進行了長征途中最激烈、最悲壯的一仗。留下了紅軍堂、光華鋪阻擊戰舊址、紅軍標語樓等遺跡。

為了更好地傳承紅軍精神,利用紅色遺跡發展紅色旅游,興安縣可謂不遺余力。

1995年,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落成。該紀念碑園是首批百家“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該縣先后投入8000多萬元,修繕和建成了一批紅色旅游景點。湘江戰役紀念公園園區面積得到拓展﹔三官堂、紅軍街、紅軍標語樓、紅軍墓等遺址得到修繕﹔老山界紅色旅游標志性建筑設施得到完善。

在2019年湘江戰役犧牲紅軍烈士遺骸搜集安葬活動中,興安縣在5個鄉鎮新修建了16個紀念設施﹔對原有的湘江戰役烈士紀念公園進行提升改造﹔在光華鋪阻擊戰舊址舉行了烈士遺骸入殮儀式﹔在遠離縣城的金石、漠川等地修筑了紀念墓碑……這些新的紀念地標,形成網格化紅色地圖,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陣地。

借助於桂北紅色文化教育培訓中心,興安縣創新推出了集培訓、體驗、實踐於一體的“興安紅色培訓模式”,吸引了區內外一大批黨員干部前來學習。

與此同時,由興安、全州、灌陽、資源、龍勝5縣組成的桂北紅色旅游聯合體挂牌成立,5縣聯動發展,共建共享,對湘江戰役紅軍途經的路線等進行旅游線路串聯和包裝,桂北紅色旅游發展取得新突破。

在今年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中,全國各地前來參加“游動湘江,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和“翻越老山界,走好長征路”兩大紅色主題活動的人員已超過100萬人次。

統計數字顯示,2019年1—11月,興安縣紅色旅游接待游客498.7萬人次,同比增長103.8%,紅色旅游收入11.6億元,同比增長117.2%。

目前該縣已打響了以湘江戰役紀念公園和遺址為核心的紅色文化旅游品牌,今后將繼續挖掘紅色旅游資源,以紅軍長征走過的線路為軸,以沿線重要遺址為點來打造紅色旅游景區,帶動沿線的生態旅游和特色農業發展。

推出全域旅游 讓群眾錢包鼓起來

2016年2月,國家旅游局正式啟動“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全國262個市縣成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興安縣榜上有名。

興安縣以此為契機,明確了“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全縣把發展全域旅游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積極推進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努力打造全域旅游興安典范。並以旅游業全面發展為帶動,進一步推動文化、農業、服務業等相互融合、協調發展,形成了點、線、面的全新旅游觀光帶,帶動農民發展旅游致富。

該縣興安鎮源江村委地理位置偏僻,但境內有摩天嶺大峽谷、冰川瀑布,2015年以來,隨著綠色風電項目不斷推進,源江的環境和資源優勢逐漸顯現,大量游客紛至沓來。2018年,該村65名貧困人口通過參與開辦4家農家樂、種植生態蔬菜及水果、發展鄉村旅游等方式實現脫貧致富,源江村委周家園村也被評為自治區四星級鄉村旅游示范區。2019年以來,源江村接待旅游人數已達3.5萬余人,創收近68萬元。

華南第一峰——貓兒山層巒疊翠,美景如畫,是遠近聞名的避暑勝地。處於貓兒山腳下的華江瑤族鄉高寨村,到處可見干淨整潔又各具特色的民宿樓房。每到節假日,這裡一宿難求。當地群眾過上了扛著犁耙耕田地、唱著山歌搞旅游的“兩棲”生活。

該縣嚴關鎮江西坪村,當地群眾充分利用靈渠水資源,對村庄進行生態修復和生態改造。並對村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度挖掘,打造出米酒、米粉、米糍粑“三米驛站”旅游新品牌。村民還在周圍建起了果蔬採摘體驗區、花卉觀賞區、生態停車場等,由此帶來的旅游收入年年攀升。

在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活動中,興安縣新建了興資高速、改造興陽公路等一批旅游交通路網300多公裡。目前,靈渠、貓兒山、樂滿地、紅軍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秦家大院等縣內景區、景點均實現了水泥路或瀝青路面硬化﹔開通了興安至南寧“桂林興安·靈渠號”始發動車和樂滿地、貓兒山旅游專線﹔2018年1月,正式啟用了興安高鐵站游客服務中心﹔以旅游信息化建設為基礎,開展網上預訂、移動支付、景區地圖導覽、自助式導游等智慧旅游一體化服務,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一站式服務需求……

興安縣領導表示,該縣文化和旅游系統將以優質旅游產品為目標,做好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堅持“補齊短板、融合共享、全域覆蓋”,加快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同時,將加強文化和旅游市場監督、市場秩序治理等方面的工作,為市民和游客打造更為貼心、舒心和安心的文化旅游環境,讓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興安實踐”文化增活力、旅游添魅力,讓農民的錢包更加鼓起來。(劉倩、趙時斌、楊長波)

(責編:周雨樂、龐冠華)